“报告留给我,我回头发给张导,让他定夺,你这边密切关注……”
没多久,张辰就收到了报告的电子邮件。
都是关于《爆裂鼓手》的。
总体来说,国内观众对这部电影是呈肯定态度的,他们觉得这是一部励志片。
但国外的媒体普遍认为这是一部悲剧,理由是,剧中的男主失去了自我。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
主要是观念的问题。
亚洲,大家普遍相信严师出高徒。
80后,90后的孩子上学的时候,男孩子的家长一般都会和老师说一句,孩子要是不听话,你就往死里打。
老师也是这么做的。
体罚根本不是个事。
只要出发点是好的,打就是亲,骂就是爱。
那年代有句顺口溜就是这么说的,打是亲,骂是爱,爱不过来用脚踹。
老师体罚学生,大家能接受。
电影里那种老师对学生也就是言语挤兑,给了一些压力。
这种在他们看来根本不算个事。
可欧美不是这样的。
你一个老师敢这样对待学生,那就是标准的反派,分分钟让你进监狱。
当然,在有些学校,可能直接就被学生突突了。
张辰觉得这最多算观念冲突,不算什么大事。
星辰娱乐的舆情小组其实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真正觉得严重的是另一点——国内文艺界对《爆裂鼓手》的评价。
很多文艺杂志居然在讨论《爆裂鼓手》。
有一些学院派电影人甚至撰稿——《宁昊终于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
张辰纳闷,接着往下看,就发现是一大堆关于《爆裂鼓手》的分析。
《爆裂鼓手》小故事却承载了大命题。
是不疯魔不成活也好;
突破自我也好;
为了艺术的自我献祭也好;
其实都是在展示成功光环下的黑暗面,为了成功而渐渐失去的人性。
说的对不对,也对!
从艺术的方向分析没有错。
但张辰怎么总有一种闻到了阴谋的感觉呢,这些人表面上似乎在为宁昊重新回到艺术电影而由衷的高兴,但话里话外却有点把宁昊架起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