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应勋的《风俗通义》中说:
“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
落梅风,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
这一时段,人们对季风的利用还比较被动,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
晋代高僧法显访问天竺(身毒、印度),是乘着海船从海路回国的,到爪哇岛(印尼、诃陵国)停留等待季风,时间长达五个多月。
远洋军的技术部门,已经搜集积累了大量的东部、南部海洋的信风数据和资料。
他们还邀请沿海的老船户口述经验,并持续的开展关于这方面的记录和测量。
这时候,对风的研究,华夏已经是世界领先国家。
传说中的炎黄时代,已设有“风后”一职,专门负责测风工作。
王嘉《拾遗记》中,就有“帝使风后负书”的记载。
首先,是风向的研究成果。
战国末年,已有八风之别;到了大隋,风向概念已经发展到了二十四个方位风。
伣,是一种在商代就开始使用的简单的风向仪。
在风杆上系布帛或长羽作为示风器,即可判断风向。
五两,是开始在秦汉时期被广泛使用的测风仪。
用五两或八两重的羽毛制成侯风旗,灵敏度相当高。不仅可以观测风向,还可以判断风力大小。
相风乌,是汉代用木和铜两种材料分别制成的测风仪。铜质的相风乌,也叫铜凤凰、铜雀。
经过科学家张衡的持续改进,能够“遇风乃动,察其所自,云乌动百里,凤鸣千里”的优异性能。
到了隋朝,虽然相风铜乌性能更加高超,但常用的测风仪器还是伣的改良版——五两和相风旌。
其次,是风速的研究成果。
华夏先民常用的测量分速的方法,就是“羽葆测风”。
不仅能观测风的方向,还能根据羽毛被举的程度大体判断风速,算是最早的风速计。
1500年,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才发明了这种测风速的方法,比华夏将近晚了一千年。
观风向,测风速,历代王朝一直在用。
地方官署布有占风旗,行军打仗有羽葆测风,水利方面有相风乌。
在风的分类上,古人不仅会观测水平方向的风,还会观测非水平方向的风,如旋风、颓风、飙风和扶摇风。
有风向,有风速,自然就会有风力。
但这个,从古到今只能靠观察,且不可参考,最终只能用风速来表示力量强弱。
但不管如何,华夏人还是在这方面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记录。
《尚书》有记,“天大风,禾尽偃”。
殷商甲骨文记载中,有商周时关于风力等级的最初分类,如大风、小风、周峰、狂风等。
在阿布穿越到的这个时代,马上将会有一个猛人横空出世,并会成为世界史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
他的名字,叫李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