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魏晋时期,我们有所谓“魏晋文章”, 章太炎先生提出“魏晋文章”是最好的文章,因为他认为魏晋文章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率xìng而为的那种自然本xìng。当思想的创造力萎靡下滑的时候,我们的文学还保留了一点生命的活力。
到了唐代,我们仍然可以从李白、杜甫这样一些诗人身上感到一种zì yóu的jīng神,那就是所谓的“盛唐气魄”。
宋代,尽管文化更普及,社会经济更发展,但是知识分子的jīng神却开始萎靡了。我们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感觉到的是一种对自我身世的哀怨,一种卿卿我我的悲哀,而没有了汉唐时期那种吞吐宇宙、挥斥八极的生命活力、生命力量。这证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经历了汉唐的宏大气魄之后衰弱下去了。南渡以后,我们失掉了半壁江山,这么多的知识分子,这么丰富的文化、这么多的人口,偏安于江南。当然这也带来了江南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是衰弱了,没有活力了,在强权面前挺不起腰板来了。
宋代以后,半壁江山也保不住了。蒙古人占领了整个的中华民族,占领了全国。当然,蒙古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可是当时毕竟是少数民族,是异族。我们是失败在异族手下的,是被别人征服了。外族侵略,祸从南来,我们就逃向北,祸从北来,我们就逃往南。中国的百姓在重大灾难面前,不敢迎上去,不敢抗争它,不敢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是逃避苦难,逃避强权,希望躲在一个狭小的生活的壳里,混沌苟安自己的一生。
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唐之气、雄壮之气、阳刚之气,就这么一步步衰弱下去。
曾经的勇敢、豪迈、冷静、睿智,尽都消亡了。
我们在彬彬有礼的犬儒文化熏陶下rì渐雌化。
这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梁山伯”立足的背景,他承载了鬼雨重振儒学的希望。
希望他能在寻觅仙路的过程中帮儒家(包括现代的知识分子)补足久已残缺的“阳魂”!
(部分文字摘自汕头大学王富仁教授的讲稿: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
;
………【自寻死路?】………
近期有读者反映:“我不喜欢看多主角小说,你要么只写许仙,要么只写梁山伯,现在东写一块西写一块,转换不自然,我看得好累,都需要跳着看了!”
怎么说呢?
这书从开始的构架就是四个主角,特必是梁山伯和白娘子,是主角中的主角,祝英台和许仙的角sè稍微淡一些,写到现在,盘根错节,已经不可能改回去了。
我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大因素:
一、创作目标决定了的
本书创作目标:
1、写一部光怪陆离的奇幻修真小说,再现《聊斋》中描述的鬼、狐、妖、兽等可爱形象,建立系统的幽冥世界、妖兽家园,完善《道缘》阐述的修真体系、神仙架构。
2、写一部情真意切的小说,新解古老中华流传千载的爱情故事,再现生死不渝持久醇香的真挚情感。
既然是架构,就是一个立体的世界,需要各式各样的人物,多种形式的修真,如果单写一个主角,就没那么多视野。
本书内容很广,牵涉到灵、鬼之恋,人、妖之情,儒、道、释、魔四种方式的修真,不得不这么写。
二、作者提高写作能力的个人要求
作为一个网络写手,要想在写作方面有所提高,就要不断变换自己的风格,在更高层次上要求自己。
鬼雨写了单视角的《仙缘》,初次创作,被人评价为流水帐,所以写第二本时,就想换一换写法,迈向另一个极端。
我写这本书有两个参照,一个是黄易的《覆雨翻云》,一个是孙晓的《英雄志》。那都是多视角写法的典范。
多视角写法难度很大,吃力不讨好,普通读者是难以适应的。
尤其是网络小说,阅读的主体是中学生,追求的是速度享受,更加显得不合时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