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突厥将领像条死狗一样趴伏在昭王殿下脚旁,昭王殿下一边踩着他的脊背,一边轻笑着俯下身,以突厥语回问他,‘现在呢,我还美吗?你还想……好好疼爱我吗?’”
“此后,昭王殿下长留于北疆苦寒之地三年,不眠不休,宵衣旰食,竟生生扫平突厥,将突厥部族驱往国境线后整整五十余里,使其退居冰河东岸。”
“前些时日,突厥主动求和,突厥的大汗来朝称臣。”
“昭王殿下大胜班师后,陛下正式加封昭王殿下为摄政王。自昭王殿下还朝以来,大力整治贪污,降低了赋税,减轻民众的负担……哎,这世道乱了这么久,总算是有些过上好日子的奔头了。”
两位食客明显聊到了兴头上,一个讲得眉飞色舞,一个则在旁啧啧称赞。
这时,杨惜走下了阶梯,缓步走向这两位谈论着萧鸿雪所建功业的食客,朝他们温和一笑,“打扰您二位,这顿饭在下请了,可否再请二位多与在下说说有关昭王殿下的事?”
两名食客俱是一愣,“……啊?”
“在下也十分敬佩昭王殿下,所以想多听听有关他的轶事。”杨惜笑着作礼,语气随和地解释道。
杨惜与萧鸿雪分别的初衷是希望没有了自己,萧鸿雪能过得更好,一想到自己走后,萧鸿雪的一切都应该会回到正轨,杨惜便对此感到欣慰和幸福。
可随着在外的时日一长,慢慢的,杨惜有些犹疑了——如果这种想法只是自己自以为是,其实萧鸿雪并不想这么活呢?如果他过得不好,怎么办?
许是因为近乡情怯,杨惜害怕见了萧鸿雪之后会抑制不住自己日渐疯长的思念情绪,再度让他和自己产生牵扯,更害怕亲眼看见萧鸿雪其实过得不好,所以这些年来,杨惜没敢去见萧鸿雪一面,连躲在远处,偷偷瞧他一眼都不敢。
杨惜知道萧鸿雪可能会恨自己,怨自己,但他并不后悔。
他不害怕萧鸿雪身边出现新的人,然后慢慢忘了自己,但他害怕萧鸿雪过得不好,害怕萧鸿雪并不像自己预想中的那样幸福。
那才是最令他痛苦的事。
所以,这些年来,杨惜只敢通过坊间轶闻、旁人交谈,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听着那些他早已熟知的故事,从他们的各式描述中,了解萧鸿雪的近况。
那两位食客听了杨惜的解释,点头应允了,热情地邀请杨惜与他们同酌。
杨惜道过谢后,抽开一条长凳坐下,自怀中取出自己贴身携带着的,极其珍视的萧鸿雪的画像——那是杨惜因为思念萧鸿雪至极,亲自挥毫画就的一副丹青,以供自己睹画思人。
画上,萧鸿雪正坐在碧梧院的书案前捧卷静读,他垂着眼,睫羽如蝶翅般纤长,几瓣落梅停在他未束的雪发间。
这画面安谧、恬淡,无比美好,杨惜每每展卷,心都会变得极其柔软。
那是杨惜穿书之初,刚将萧鸿雪带到碧梧院时,某日下午悄悄去见萧鸿雪时,给他留下了极深印象的一幕。
——天地如能静止在这一瞬,没有后来的那些误会、仇怨,身不由己,该有多好。
五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杨惜无数次这样想过。
时日一长,画卷的纸页已有些泛黄了,因为杨惜的手指曾无数次在萧鸿雪那墨迹疏淡柔和的眉眼处停留、拂拭,所以画上萧鸿雪的眉眼与脸廓,与旁处的颜色明显不同,已褪得发白。
此刻,杨惜一边耐心地听着身旁两位食客讲述有关萧鸿雪的事,从他们的话语中窥见那道令自己魂牵梦萦的身影,一边极其温柔地伸指抚摸着画卷上萧鸿雪的眉眼与唇,轻声喃喃道:
“好厉害啊……我们阿雉。”
——
长安,昭王府。
萧鸿雪今夜又辗转难眠,一边轻轻抚摸着自己耳垂边的那枚金色珠链,一边望着头顶的素色帐纱,发了许久的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