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前,吴仁德穿着一身得体的黑色西装,无框眼镜,一副精明学者的儒雅做派。
主持人看了眼镜头,简单做了介绍之后,问出第一个问题。
“吴教授,海风城案的悲剧再次将‘精深病免责’推上风口浪尖。”
“公众质疑这张‘免死金牌’是否被滥用了?像付强这样的人,拿着证明就能逍遥法外吗?”
吴仁德推了推眼镜,露出悲天悯人的表情。
“主持人,首先,我对林晓薇女士的遭遇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对受害者家属表示同情。”
“但我们必须理性看待这个问题,将矛头指向‘精深病免责’本身,是一种危险,情绪化的偏见。”
主持人看了眼提示词,继续问:
“但公众的愤怒在于,像付强那样当街行凶,事后还挑衅受害者家属,他们真的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了吗?一张证明就能让他们逃脱法律的制裁?”
吴仁德微微摇头,语气带着一丝责备:“这正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污名化’倾向!
精神疾病是复杂的医学问题,不是简单的‘好人坏人’二分法。”
“设定‘无刑事责任能力’条款,恰恰体现了现代法治的文明和进步,它承认了疾病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巨大影响。”
“我们不能因为个别案例的争议,就否定整个法率原则,更不能因此剥夺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人权。”
主持人追问道:
“那如何解释这些‘个别案例’中,凶手往往在案发后表现得逻辑清晰,甚至利用精深病作为挡箭牌?公众担心的是,这会不会成为逃避惩罚的漏洞?”
吴仁德摆摆手,脸上显露出一丝不赞同。
“漏洞?任何秩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完善它,而不是因噎废食。”
“精神鉴定是严谨的科学程序,由专业机构进行。
我们要相信专业人士的判断!
至于你提到的‘表现’,精神疾病的症状是复杂多变的,间歇性发作是常态。”
“我们不能以案发后的表现去倒推案发时的状态,这是不科学的!”
主持人又继续问:
“那对于像付强这样具有高度社会危险性的个体,即使鉴定为无责,难道不应该强制收治吗?公众普遍认为,让他们回归社会风险太大!”
吴仁德突然激动起来,声音拔高:
“强制收治?这正是最可怕的思维,这是对基本人权的践踏。”
“想想那些被关在精深病院里的无辜者,想想他们遭受的非人待遇!
想想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
“我们倡导的是去机构化、社区康复,是让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中回归正常生活,而不是把他们像野兽一样锁起来。
这只会加深社会裂痕,制造更多悲剧!”
台下有观众忍不住喊:“那无辜受害者的悲剧呢?他们怎么办?”
吴仁德转向观众,语气转为语重心长:“我理解大家的愤怒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