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吴敬琏传人 > 第1部分(第3页)

第1部分(第3页)

附录 吴敬琏年表(2)

2月22日,孙冶方去世;

1984年7月,归国,随马洪等人为商品经济“翻案”;

8~9月,参加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工作组,写作改造振兴上海战略部署规划;

秋,调入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任常务干事,随即转调到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任常务干事;

1985年,机构调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

1月,参加“经济过热与宏观调控”问题的争论;

7月,在讨论《*中央关于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建议(草案)》时,提出企业、市场体系和宏观调节体系三个环节配套改革的主张,后来这种主张逐渐形成中国改革中被称为“整体协调改革派”的学术派别;

9月,参加“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研讨会”(巴山轮会议);

参与创办《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与赵人伟、荣敬本一同任主编;

1986年4月,被征调进入新成立的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研讨小组办公室,任副主任;

1987年,《经济改革问题探索》出版(1990年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俄文版);

1988年,《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合著)出版;《中国经济的动态分析与对策研究》(合著)出版(1989年韩国韩文版出版);

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上首次用“寻租理论”来解释经济转型过程中*蔓延的原因;

1989年11月,在“总结70天经验”会议上与“计划派”论战;

1990年,7月,在*中央的一个会议上与“计划派”再次论战,不久被称为“吴市场”;

秋冬,发起组织“中国经济改革总体设计”课题组;

1991年12月,发表《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计划与市场》,出版《论竞争性市场体制》;

1992年1月,接任蒋一苇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和《改革》杂志主编的职务,大力宣传*的南方视察,推动改革;

4月30日,写《关于计划与市场提法问题的建议》寄送中央领导人,建议将经济改革的目标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3年,在有关中国改革特点的国际讨论会的讨论中,不同意“渐进改革”的提法,提出用“体制外改革优先”(后改为“增量改革”)来描述中国的改革战略;

8月24日,《经济日报》刊发与钱颖一合作的《关于公司化》一文;

《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合著)出版;

11月14日,*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多项主张被采纳,中国改革进入“整体改革”新阶段;

1994年,促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上海创建,并任专职教授;

《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出版;

1995年8月29日,母亲邓季惺在北京去世;

1996年3月,随同*到山东省诸城调研“放小”试验;

1997年,完成研究报告《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与“计划派”发生论战,给中央写建言书提倡中小企业的产权清晰化改革;

1998年,被聘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首席经济学家,直至2001年;

3月,当选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任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合著)出版;

东亚金融风暴影响中国经济;

6月,赴浙江调研,在呈报国务院的报告中建议采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得到国务院的采纳;

11月,《财经》杂志刊发与汪丁丁的“关于中国改革前途的对话”,第一次提出了警惕“权贵资本主义”; 。 想看书来

附录 吴敬琏年表(3)

1999年,在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时,提出“制度重于技术”;

2000年,3月,在参加全国两会时,反对炒作“互联网概念股”,引发一场大争论。4月,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

8月,香港浸会大学授予荣誉社会科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