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大赦天下”的圣旨,是秦烈在龙天策等老臣的建议下颁布的,目的是稳定人心,彰显新朝的仁厚。
消息传出,百姓们奔走相告,虽然悲伤仍在,却多了一丝对未来的期许。
“新帝登基,就大赦天下,是个仁君啊!”
“有秦王爷辅佐,新帝定会像先帝一样,好好治理天下的!”
“是啊,日子总要过下去。先帝在天有灵,也会保佑新帝,保佑我们的。”
龙老辅政:百岁丹心照汗青
登基大典后,龙天策没有立刻返回渤海。
他留在了神都,住进了当年秦武赐给他的“秦王府”(神都分院)。
他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协助秦烈处理朝政。
他没有独揽大权,只是在秦烈拿不定主意时,给出自己的建议;在朝臣争论不休时,以自己的威望,拍板定夺;在地方奏报上来时,耐心给秦烈讲解其中的利害。
“烈儿,”他常常在御书房里,指着地图,给秦烈讲课,“治理天下,就像种庄稼,要顺应天时,也要懂得变通。你父皇当年,就是太急了些……”
“秦爷爷,”秦烈会仰着小脸问,“那遇到贪官怎么办?像父皇那样,直接斩了吗?”
“该斩的要斩,”龙天策点头,“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不敢贪,不能贪。这就需要完善律法,加强监察,就像你父皇当年,支持你龙伯伯(龙问天)清查浙西贪腐一样。”
他还特意召来了龙问天(此时已调任刑部尚书)、宋轩(此时任御史中丞)等年轻有为的官员,让他们辅佐秦烈,给新朝注入新鲜血液。
玉倾城则常常进宫,陪伴秦烈的生母(如今的皇太后),开导她,也教导秦烈一些为人君的道理,用女性的温柔,弥补这个少年皇帝缺失的母爱。
在龙天策等老臣的辅佐下,在“大赦天下”等政策的安抚下,大唐的政局,渐渐稳定下来。
朝堂上的暗流,被暂时压制;地方的躁动,渐渐平息;百姓们虽然还在怀念秦武,却也开始接受这位年幼的新帝。
新篇伊始:少年天子的第一课
长宁三十六年的春天,在悲伤和动荡中,缓缓走向尾声。
龙天策站在太极殿的丹陛上,看着那个穿着龙袍,正在接受百官朝拜的少年天子,心中百感交集。
他想起了秦武年轻时的样子,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想起了大唐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
秦武的猝然离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而秦烈的登基,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个开始,带着阵痛,带着不确定性,却也带着希望。
“秦爷爷,”朝会结束后,秦烈走到龙天策身边,仰着小脸问,“您说,我能像父皇那样,做个好皇帝吗?”
龙天策蹲下身,看着他清澈而坚定的眼睛,郑重地点头:“能。只要你记住,做皇帝,不是为了享乐,是为了百姓;不是为了权势,是为了江山。像你父皇那样,勤勉、仁厚、有担当,你就一定能。”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你不是一个人。有我们这些老家伙帮你,有天下百姓支持你,你一定能。”
秦烈重重地点头,小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像雨后初晴的阳光,驱散了些许阴霾。
龙天策看着他的笑容,也笑了。
他知道,属于秦烈的“新篇章”,属于大唐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这篇章的开头,或许带着泪水和艰难,但只要有人守护,有人传承,有人愿意为它付出,就一定能写出辉煌的后续。
春风再次吹过神都,吹绿了宫墙下的草芽,也吹动了少年天子的衣角。
龙天策扶着玉倾城的手,站在宫门口,看着远处的天空,轻声道:“会好起来的。”
是的,会好起来的。
就像秦武当年接过明宗的江山,就像他当年接过父辈的刀枪,就像龙问天在睢阳续写的传奇,历史的车轮,总会在悲伤和阵痛中,滚滚向前,续写属于它的,崭新的篇章。而他们这些老人,能做的,就是在转身离开前,为后来者,照亮一段路,铺好一块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