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群瞬间沸腾起来。
“龙太守!”
“欢迎龙太守!”
“龙将军的孙子来啦!”
欢呼声此起彼伏,像潮水一样,涌向龙问天的马车。
龙问天连忙下车,站在人群前,看着眼前这震撼的一幕,一时竟不知该说些什么。
“老大人,您怎么也来了?”他看到人群前排,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被几个年轻人搀扶着,正激动地看着他。
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我……我是来看看龙将军的孙子。老身今年八十了,当年龙将军在睢阳时,我还是个孩子。他给我们修水渠,教我们种新粮,还救过我爹的命……”
他颤抖着伸出手,想触碰龙问天,又有些犹豫:“龙太守,您……您跟您祖父,长得真像,尤其是这眼睛,都这么亮堂。”
周围的百姓,纷纷附和:
“是啊,一看就是龙将军的孙子!”
“龙将军当年说,‘当官要对得起百姓’,我们信他,也信他孙子!”
“太守放心,您要干实事,我们都支持您!”
他们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力量,瞬间驱散了龙问天心中的忐忑。
他忽然明白,百姓们的欢迎,不仅仅是因为“龙天策长孙”这个身份,更是因为祖父当年在睢阳种下的“信任”。他们相信,龙家的子孙,会像龙天策一样,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
这份信任,是祖父留给睢阳的遗产,也是留给自己的责任。
“诸位乡亲,”龙问天深吸一口气,对着人群,深深鞠了一躬,“小子龙问天,愧领大家如此厚爱。祖父当年在睢阳的功绩,小子不敢企及。但请大家放心,小子定当以祖父为榜样,为官一日,便为睢阳百姓谋一日福利,绝不负大家的信任!”
他的声音,不算洪亮,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好!我们信你!”
“龙太守,加油!”
老人颤抖着,将手里捧着的一束野菊花,递给龙问天:“这是睢阳的春菊,龙将军当年最喜欢的。他说,野菊耐旱,像咱睢阳的百姓。”
龙问天双手接过野菊花,花瓣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清香扑鼻。
他看着眼前一张张真诚的笑脸,看着十里长街上涌动的人潮,忽然觉得,祖父的影子,不再是压力,而是一种温暖的力量。
祖父当年在睢阳种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而他,要做的,是为这棵树,浇灌新的养分,让它继续枝繁叶茂。
初见睢阳:祖父的印记与新生的可能
在百姓的簇拥下,龙问天走进了睢阳城门。
与扬州的水乡风貌不同,睢阳的城墙更高大,街巷更宽阔,带着中原古城特有的厚重与沧桑。街道两旁,商铺林立,行人往来穿梭,虽不如扬州繁华,却也透着一股安稳的烟火气。
“这是龙将军当年主持修的‘通济街’,”陪同的老吏,指着一条笔直的街道介绍,“据说当年这里是条泥路,雨天泥泞难行,龙将军来了,带头铺路,用的都是青石板,结实得很,几十年了,还这么平整。”
“那是‘惠民渠’,”老吏又指向城外的一条水渠,“龙将军修的,引黄河水进城,不仅解决了灌溉问题,还让咱睢阳人喝上了干净水。”
一路走来,老吏口中的“龙将军”,几乎无处不在。他修的桥,他建的粮仓,他创办的学堂,甚至他当年亲手栽下的那棵老槐树,如今已亭亭如盖,成了睢阳的地标。
祖父的印记,早已刻进了睢阳的骨血里。
龙问天没有觉得被压制,反而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便是祖父的“功绩”——不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而是留在百姓记忆里的温暖,是融入城市肌理的改变。
他住进了太守府。
府衙的格局,还是当年的样子,只是经过了多次修缮。老吏告诉他:“历任太守,都不敢轻易改动府衙的格局,说是要‘不忘龙将军的规矩’。”
龙问天走进书房,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字,笔力遒劲,正是祖父的笔迹:“当官一任,造福一方。”
他站在字前,久久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