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技术变革和设备更新,钢城轧钢厂更纯粹,更专业。
可代价是将原本四万名职工压缩到八千五百人。
取消三班倒,取消部分工业,给新轧钢厂插上自动化和电气化的翅膀,也将部分职工的路给堵死了。
都是同志,哪能将他们的路都给堵死了,还是要解决安置问题的。
9月17日,李学武代表红星钢铁集团会见了京城工业和新京一厂的负责人,就职工安排进行了深切讨论。
他也是应李怀德和管委会的要求,向京城工业和新京一厂提出至少接收两万五千人的准备。
红星钢铁集团不是养不起这些人,而是没有岗位可供他们挑选了。
从9月15日开始,陆陆续续提交上来的报名表显示,很有一部分职工是不愿意离开京城去钢城工作的。
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有的人能接受随着工厂一起去钢城,那他们就去争钢城轧钢厂的岗位。
不想去钢城的怎么办,只能去争集团放出来的安置岗位。
哪个单位的都有,建筑总公司和矿业总公司的最多。
很多工人不得已选择建筑总公司和矿业总公司也不愿意去钢城是为了什么?
建筑总公司的岗位具有流动性特点,工地很有可能不在京城。
矿业总公司就更是了,工作地点可能固定在大山里,或者矿洞里。
但这两个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总公司在京城。
就冲这一点,很多工人感觉自己的根还在京城,而不是背井离乡。
其实这也透露出了一种无奈,能干自己熟悉的工作,谁又愿意干体力活。
从车间工人转到建筑工人好转,想要转回去可就千难万难了。
现有的四万名职工,按照原计划是转走一万五千人给新京一厂。
现在比较原计划足足增加了一万人,这就是那些不愿意出京的职工。
钢城轧钢厂只要八千五,李学武同京城工业和新京一厂经过一上午的谈判,甚至可以说鏖战,总算把人事指标给谈下来了。
两万五,新京一厂能接收多少算多少,剩下的由京城工业来协调。
当初红星厂兼并亮马河周边16家企业的时候就说了,这16家企业的部分职工是不能转人事关系到红星厂的。
三年时间过去了,这些人事关系最早在工业系统挂着,后来新京一厂成立后直接划转过去的工人不用说,红星钢铁集团几乎一个不留,都给了新京一厂。
当时借调到其他单位的工人,没有人事关系的也在这一次都划走了。
李怀德在人事会议上讲的明白,不要讲人才难求,等职业技术学院开张,优秀的人才会源源不断向集团供给。
这些培养出来的骨干各科室、各车间需要,可新京一厂也需要。
所以该是人家的就必须还给人家,比如说综合管理部副经理白常山,他就是新京一厂的组织关系。
红星钢铁集团清空借调关系,他也随着那部分工人去往新京一厂工作。
是要充实和支持新京一厂的建设,也是清空集团的岗位,给部分职工腾位置。
京城工业和新京一厂决定多接收一万名职工也不是白帮忙的。
首先,红星钢铁集团必须保证今年的轧钢生产计划必须完成。
其次,红星钢铁集团必须保证未来三年时间里,帮助新京一厂完善和提升产能,以达到轧钢厂现有生产计划指标的85%,不足的部分需要钢城轧钢厂做补充支援。
然后,红星钢铁集团需要保证本次调转的两万五千名职工享受集团基本福利待遇直到年底。
最后,红星钢铁集团需要同新京一厂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提供优质钢材,提供三产工业发展机遇。
可以这么说,为了这一万名不愿意调岗的工人,李学武憋着一肚子火,第一次被人家按着脑袋签了这份让他既无奈又心酸的协议。
没办法,这么多工人就愿意在京城工作,可红星钢铁集团在京城的工业岗位也好,事业岗位也罢,都无法提供合适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