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九章算术在数学史上的地位 > 第268章 回家的定义域秘辛(第1页)

第268章 回家的定义域秘辛(第1页)

青城的雪下得正紧,鹅毛片打着旋儿往衣领里钻。孙玺儿踩着没踝的积雪往矿道入口走,棉鞋踩在冰壳上发出"咯吱"声,节奏竟与奶奶座钟的秒针合拍——每37步就会踩到一块埋在雪里的青石板,那是爷爷当年领着乡亲们铺的,石板间距严格按"步测法"计算,三步一尺,七尺为丈。

怀里揣着奶奶连夜烙的南瓜饼,油纸包外裹着三层棉布,边角还是熟悉的37针锁边。那是奶奶独有的针法,针脚间距严格遵循《九章算术·方田》的"里田术"比例,每寸7针,不多不少。饼子还温着,热度透过棉布渗出来,在胸前焐出一片椭圆的暖区,形状像极了爷爷种的南瓜横切面。

陈大壮举着锈迹斑斑的手电筒,光束在渗水的混凝土墙上切割出颤抖的光斑。光斑的直径随距离变化的规律,正好符合爷爷生前教的"相似三角形"测距法——离墙三尺时直径三寸,离墙七尺时直径七寸,爷爷总说:"天地间的理,就像这光,躲不开也瞒不住。"

孙玺儿蹲在父亲遗留的帆布背包前,指尖拂过日记本扉页的字迹。墨迹边缘结着薄冰,冰纹的走向与1997年防汛日志里的水位线完全重合,连涨落的幅度都分毫不差:

团圆解集={x|x=鸡兔同笼之答}

背包是爷爷用过的军绿色帆布包,边角磨出的毛边里还嵌着早年防汛时沾的河泥,泥粒的密度与冀州莲花坝的河床淤泥完全一致。夹层里散落着三样关键物件,每件的摆放位置恰好构成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分别为3寸和7寸,斜边长度正好合《九章》"勾股弦"的整数解:

1997年3月8日深圳至青城的硬座票,票根残留火药灼痕。灼痕的面积与铜匣饕餮纹的单个齿槽相同,票面上的车次"K37"被指甲抠得发毛,像无数个小"3"叠在一起

与之前王老师异变事件中融化的玉珠纹路一致,刻有"子=2x-兔"的蚀痕。蚀痕深度与奶奶顶针的磨损程度完全同步,奶奶总说顶针用了37年,"跟玺儿一般大,都是经了事的"

记录着"金店地宫=非连通拓扑空间"的潦草批注。批注旁画着简易的南瓜图案——那是她小时候教父亲画的标记,圆圈里加三道弧线,父亲总画不圆,每次都要她握着他的手补全,铅笔的压痕深度如今还清晰可辨

"这啥意思?"陈大壮用冻裂的脚趾蹭着墙根,军靴底的冰碴落在地上,碎成37片。"鸡啊兔的能帮你找爹?我家那口子前年算鸡兔同笼,算到半夜把锅都掀了。"

孙玺儿突然将手电照向头顶通风管。铁网间隙垂落一撮灰白毛发,缠着半截粉笔头。毛发的长度与爷爷生前常留的胡须一致,爷爷总说"男人的胡子是记年的草,一根一岁",1997年冬天他剪胡子时,正好剪下37根。粉笔头的磨损面形成的角度,正是《九章算术·勾股》中"勾三股四弦五"的典型角度,与奶奶做鞋时画的鞋样轮廓完全重合。

通风管传来动物抓挠金属的锐响,声响频率稳定在37赫兹,与铜匣的共振频率完全同步。孙玺儿想起实验室的频谱仪,这个频率正好能让奶奶的顶针产生共振,发出细微的嗡鸣。

二人爬进管道时,周冬冬正蜷在尽头铁笼里写着什么,脚踝锁着带数显的镣铐。表盘上的数字每37秒跳变一次,从37倒计数,到1时又跳回37,像个解不开的死循环:

笼头数35,足数94,鸡兔各几何?

铁笼的栏杆间距是3。7厘米,刚够塞进三根手指——那是奶奶常说的"三指为寸"。周冬冬的指甲缝里还嵌着粉笔灰,颜色与爷爷生前在黑板上写算术题的粉笔完全相同,都是青城特产的"云朔牌",笔身上印着的"37"字样已被磨得模糊。

"别解!"周冬冬嘶喊着砸粉笔,粉笔灰在气流中凝成微型漩涡,每个漩涡的直径都是3。7毫米,与奶奶纳鞋底的顶针孔径一致。"答案会启动毒气阀!1997年就是这样,算对的人都。。。都成了墙上的血字!"

孙玺儿凝视镣铐显示屏的倒计时,发现数字在"23"与"∞"间跳动。23是她的生日,而∞符号的倾斜角度,与奶奶纳鞋底时常用的"8字结"完全相同,结眼的大小正好能穿过3根棉线——奶奶总说"三股线最牢,能拴住日子"。

她抓起粉笔在笼门写下,粉笔的硬度与爷爷刻南瓜用的刻刀硬度一致:

x≡23(mod12)

——这是父亲笔记里"鸡兔同笼"的变体,暗示1997年3月8日(农历正月廿三)的真相。12这个模数,源自奶奶的针线笸箩里总放着的12根银针,每根针的长度都精确到3。7厘米,针尾的穿线孔组成微型的"勾股弦"图案。

铁笼突然沉降,露出父亲藏身的防汛甬道。黑暗里传来虚弱的咳嗽,每37声为一组,与爷爷生前哮喘发作时的频率一模一样。爷爷当年总说:"咳嗽也讲规矩,37声歇一歇,跟钟摆似的。"

"你们。。。不该来这。。。"声音裹着水汽,像从生锈的铁管里挤出来的。

父亲蜷在渗水的军大衣里,大衣是爷爷留给父亲的,肘部的补丁是奶奶亲手缝的。针脚排列形成的图案,正是"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筹布局,横三竖七,不多不少。

肋骨处的绷带渗出血迹拼成的符号,符号的笔画走向与爷爷在粮仓墙上刻的记号线完全重合。爷爷当年总在粮仓墙上刻痕记南瓜产量,每37个刻一道长痕,如今那些刻痕里还能找到南瓜籽的碎屑,与父亲背包里掉出的南瓜饼碎渣完全相同。

他颤抖着指向墙上的防汛地图:"那年我算出金店地宫要塌。。。可老板说塌方概率小于0。01%。。。"地图用红线将青城分割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标注着不同的坍缩概率,概率值的小数部分全是"。37",与奶奶腌菜时盐和水的比例(37:100)完全一致。

孙玺儿猛然醒悟:"是逃生方案!"她夺过粉笔在地图补完演算,粉笔灰落在父亲手背上,立即被体温焐成微小的汗珠——与1997年防汛日志里记载的"人体正常出汗量"完全吻合:

逃生者23人轻装,12人负重,总足数正好94。

——这正是当年矿难逃生者的真实构成!23加12等于35,恰是奶奶每年春节必包的饺子数量,她说"35个饺子,少一个不成席",35正好是5x7,是《九章》里最吉利的乘数。

父亲突然剧烈咳嗽,吐出的血沫在积水里凝成"回家"二字,字体的间架结构与爷爷写春联时的笔势分毫不差。爷爷写"家"字总把宝盖头写得特别宽,说是"要罩住全家人"。

他苦笑着摸出256颗纽扣中的第107颗——107是37与70的和,70是奶奶的年龄:"我这种罪人。。。解集永远是空集啊。。。"纽扣的铜锈厚度与1997年冀州莲花坝溃口处的钢筋锈层完全一致。

地道深处传来混凝土开裂的轰鸣,裂缝蔓延的速度与奶奶家老座钟的钟摆速度完全同步。座钟是奶奶的陪嫁,摆锤上刻着"1937",奶奶总说:"这钟走了37年才遇见你爷爷,又走了37年才等来你。"

孙玺儿背起父亲冲向出口时,陈大壮正用铁棍卡住毒气阀门。铁棍的直径正好能塞进奶奶家的门栓孔,奶奶总说那门栓是"37斤重的铁疙瘩,能挡住野狗也能拴住人心"。

月光从检修井口泻落的刹那,她将青铜算珠按进父亲掌心。算珠的温度在接触的瞬间升至37c——那是人体最舒适的温度,也是奶奶蒸馒头时的最佳温度:"听好了——团圆解集的新定义域:"

{x|x≥奶奶纳鞋底的针数,x≤爷爷种南瓜的年轮}

父亲在昏迷前喃喃道:"那年春运。。。我该坐K256次回家的。。。"孙玺儿突然泪如雨下——那是爷爷每年腊月蹲守车站等的车次,桌角刻满了"正"字计数,每个"正"字的第五笔都特意拉长3。7毫米,说是"留个念想,跟算筹似的,多一笔少一笔都不行"。

风雪呼啸的井口上方,传来奶奶撕心裂肺的呼唤,声音里混着南瓜饼的香气——她终究还是跟来了,手里拎着的保温桶上,印着"云朔新城"四个红字,字体的笔画粗细比正好是3:7。

"玺儿——回家啃冻柿子了!"

奶奶总爱在小寒这天冻柿子,说是"37天冻透了才甜"。去年她冻的37个柿子,每个的重量都在3两7钱左右,摆在筐里像一串圆滚滚的算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