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大学哪些事项需要用户口本 > 第25章 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第1页)

第25章 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第1页)

第25章: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

林舟把最后一页评审意见塞进打印机时,办公室里弥漫着速溶咖啡和旧纸张混合的味道,隔壁工位的张老师敲键盘的声音像密集的雨点,偶尔夹杂着几声对学生论文的低声抱怨。这是他入职江城科技大学文学院的第三个月,也是他作为“学术孤儿”在科研雨林里艰难摸索的第三个月。

博士毕业时,导师握着他的手说“以后靠自己了”,林舟当时还没太明白这句话的重量。他的导师是个老派学者,一辈子埋首古籍,人脉资源稀薄得像冬日的阳光。读博三年,他没参加过一次像样的学术会议,没认识过一个圈里的“大佬”,甚至连毕业论文的外审专家,都是导师托了三次关系才找到的。如今成了青椒,看着同办公室里那些要么有“长江学者”导师背书,要么家里有学术渊源的同事,林舟才真切感受到,自己就像被扔进亚马逊雨林的迷路者,手里只有一把锈迹斑斑的小刀,连辨别方向的指南针都没有。

那天下午的教研室会议,系主任李教授宣布了年度考核指标:三年内至少发表两篇CSSCI核心期刊论文,主持一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否则就要面临“非升即走”的结局。林舟攥着笔的手微微出汗,他抽屉里还压着三篇被拒的论文,最长的一篇已经修改了七遍,投出去的期刊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只收到一句“研究视角缺乏创新性”的笼统回复。散会时,教古代文学的王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里带着几分似真似假的关切:“小林啊,年轻人底子好,但也得懂点‘规矩’,光闷头写可不行。”林舟笑着点头,心里却像被针扎了一下,他知道王老师说的“规矩”是什么,可他连入门的门径都摸不到。

晚上回到出租屋,林舟打开电脑,在百度上搜索“学术孤儿”,跳出的定义让他鼻尖一酸:“在学术圈内因缺乏人脉、资源或导师支持而被边缘化的研究人员,包括青年教师、博士生等群体。”下面的评论区里,满是和他一样的人:“博士毕业两年,一篇核心没发,感觉要被单位淘汰了”“导师不管不问,申请课题连推荐信都找不到人写”“参加学术会议,别人都在交换名片,我只能坐在角落里假装记笔记”。林舟看着这些文字,突然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挣扎。他想起白天王老师的话,想起考核指标的压力,决定不能再这样被动下去,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得学着适应这片“雨林”的法则。

一、找棵“大树”:访问学者的破局之路

林舟第一次听说“找大树”这个说法,是在一个深夜的学术论坛上。一个匿名用户分享自己从学术孤儿到青年拔尖人才的经历,第一条就是“想尽办法傍上有资源的大佬”。当时他还觉得有些功利,可当自己投出去的第八篇论文又被拒后,他不得不放下所谓的“学术清高”,开始认真琢磨这条路径。

他翻遍了国内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学者名单,最终把目标锁定在南京大学的周明教授身上。周教授是业内公认的权威,不仅有“长江学者”的头衔,手里还握着好几个重要的课题项目,更关键的是,周教授每年都会招收一两名访问学者,而且不排斥背景普通的青年教师。可怎么联系上周教授呢?林舟手里只有周教授发表在期刊上的邮箱地址,连一个中间人都没有。

那段时间,林舟几乎把周教授近五年的论文都读了个遍,还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甚至连周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论文都下载下来研究。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写了一封三千多字的邮件,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周教授研究方向的理解,还提出了几个具体的合作研究思路,最后才小心翼翼地表达了想申请访问学者的意愿。邮件发出去的那天晚上,林舟失眠了,他既怕石沉大海,又怕得到的是敷衍的拒绝。

没想到三天后,他竟然收到了周教授的回信。邮件很短,只有两百多字,但语气很温和,说他提出的研究思路很有价值,让他准备一份详细的个人简历和研究计划。林舟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他立刻请假回了一趟老家,把父母攒的五万块钱取了出来,访问学者没有工资,还得自己承担学费和生活费,可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破局机会。

准备材料的过程比他想象的更艰难。周教授要求研究计划必须结合当下的学术热点,还要有具体的可行性分析。林舟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修改了十几遍才敢发给周教授。中间有一次,周教授指出他的研究方法存在漏洞,林舟连夜坐高铁去了南京,在周教授的办公室外等了三个小时,才得到十分钟的指导。那天南京下着大雨,林舟从周教授的办公楼出来,浑身都湿透了,可心里却像揣着一团火。他知道,自己离那棵“大树”越来越近了。

三个月后,林舟收到了南京大学的访问学者录取通知书。出发去南京的前一天,他请办公室的同事吃饭,王老师端着酒杯意味深长地说:“小林啊,你这步棋走对了,以后可得多跟周教授走动走动。”林舟笑着点头,心里却很清楚,这只是他在雨林里找到的第一处水源,后面的路还长得很。

二、向外突围:学术会议上的“破冰”

在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日子,让林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周教授虽然忙,但每次组会都会带着他们这些访问学者一起参加,还会把他们介绍给其他高校的学者。林舟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学术圈不是只有冷冰冰的审稿意见,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但他很快发现,光靠周教授的介绍还不够。周教授门下有十几个学生和访问学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还得靠自己主动。于是,他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从最初的不敢说话,到后来能主动找同行交流,林舟花了整整半年时间。

记得第一次参加全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时,林舟提前做了很多准备,不仅把自己的论文打印了几十份,还准备了精心设计的名片。可到了会议现场,他还是慌了神。看着那些在会场上谈笑风生的学者,有的是名校的教授,有的是已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十几篇论文的青年才俊,林舟手里的名片都被攥得皱巴巴的。他在会场里转了半天,也没敢把名片递出去一张,最后只能坐在角落里,默默听着别人的发言。

会议的茶歇时间,林舟看到周教授正在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教授聊天,他深吸一口气,端着咖啡走了过去。“周老师,刘老师,您好,我是林舟,是周老师今年带的访问学者。”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紧张,“我之前读过刘老师关于乡土文学研究的论文,特别受启发,这是我的论文,想请您多提提意见。”刘教授接过论文,翻了几页,笑着说:“年轻人有想法,这个研究视角挺新颖的,回头我仔细看看,有什么问题再跟你联系。”林舟连忙递上名片,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从那以后,林舟每次参加学术会议,都会提前了解参会学者的研究方向,准备好针对性的交流话题。有一次,他在一个关于“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会议上,遇到了《文艺研究》的编辑张老师。林舟知道《文艺研究》是CSSCI顶级期刊,他之前投过两次都被拒了。会议间隙,他主动跟张老师聊起自己对新媒体文学的研究,还结合自己的论文谈了一些看法。张老师听得很认真,最后说:“你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下次可以把论文直接发给我,我帮你看看。”

那次会议结束后,林舟把自己修改好的论文发给了张老师。两个月后,他收到了《文艺研究》的用稿通知。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周教授时,周教授笑着说:“你看,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来的。学术圈虽然讲究人脉,但更看重真才实学,你有实力,再主动一点,自然会有人愿意帮你。”林舟点点头,他知道,自己已经慢慢学会了在雨林里寻找食物和水源,不再是那个只会被动等待的迷路者。

三、向内扎根:熬夜改稿的“笨功夫”

成为访问学者后,林舟虽然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但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记得刚读博时,导师跟他说过:“靠山山倒,依墙墙塌,再厉害的导师也不能替你写论文,最终还是得靠自己。”这句话,成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座右铭。

在南京大学的一年里,林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写论文和申请课题上。他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去图书馆占座,一直待到晚上十点闭馆,回到宿舍后还要继续修改论文到凌晨一两点。有时候思路卡壳,他就拿着草稿纸在校园里转圈,直到想出解决办法才回去。有一次,为了修改一篇关于现当代文学与新媒体融合的论文,他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最后实在撑不住了,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脸上还沾着墨水。

那段时间,周教授的组会每周都会如期举行,每次林舟都会带着自己写好的论文初稿去参加。组会上,其他同学和访问学者的批评意见往往很尖锐,有时候会把他的论文批得一无是处。有一次,一个博士生指出他的论文在数据论证上存在漏洞,还举了好几个反例,林舟当时脸都红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他知道,这些批评是宝贵的,能帮他发现自己看不到的问题。

组会结束后,林舟会把大家的意见一条一条记下来,然后逐字逐句地修改论文。有一篇论文,他前前后后修改了十五遍,从研究框架到论证方法,几乎改了个遍。最后一次修改时,他发现自己之前引用的一个重要文献有误,为了核实这个文献,他特意坐高铁去了上海图书馆,在古籍部里泡了整整一天,才找到准确的出处。当他把修改好的论文发给周教授时,周教授在邮件里回复:“这篇论文已经达到了核心期刊的水平,你的努力没有白费。”

除了写论文,林舟还积极申请各种课题。他先后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等多个课题。起初,他的申报书要么因为选题不够新颖被淘汰,要么因为论证不够充分被拒。但他没有放弃,每次收到拒稿通知后,他都会认真分析评审意见,然后修改申报书。有一次,他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进入了复评,但最后还是因为“研究方法创新性不足”被刷了下来。那段时间,林舟很沮丧,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科研。

周教授看出了他的情绪低落,找他谈了一次话:“做科研就像挖井,很多人挖了几米就放弃了,可只要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能挖到水。你现在的问题不是能力不够,而是还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再坚持坚持,总会有收获的。”听了周教授的话,林舟重新振作起来。他结合自己在新媒体文学研究方面的积累,重新调整了课题选题,还邀请了周教授和刘教授作为课题指导专家。半年后,他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终于获批了。

拿到立项通知书的那天,林舟给远在老家的父母打了个电话,电话里,他的声音忍不住有些哽咽。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课题的获批,更是对他这段时间所有努力的肯定。在学术雨林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地付出“笨功夫”,才能让自己的根扎得更深,才能在风雨来临时不被轻易打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