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大学哪些事情要户口本 > 第21章 沙河玻璃研究院纪事(第1页)

第21章 沙河玻璃研究院纪事(第1页)

第21章:沙河玻璃研究院纪事

2014年7月底的河北邢台,闷热得像口密不透风的蒸笼,柏油路被太阳晒得泛着油光,连蝉鸣都透着股有气无力的焦躁。我坐在驶向沙河研究院的面包车上,身边挤着科发院的老周、老刘、小李,小王。车窗外掠过成片的玉米地,偶尔能望见远处高耸的玻璃窑烟囱,淡灰色的烟柱在蓝天下缓缓舒展,那是沙河的标志,也是我们这群人牵挂了8年的地方。

“李哥,你说程院长能把研究院建成啥样了?”小王攥着相机,手指在镜头盖上反复摩挲,眼神里满是期待。他前年刚进科发院,常听我们聊起程院长和沙河的故事,这次总算能亲眼见见。

我望着窗外熟悉的景致,思绪不由自主飘回了八年前那个秋天。

一、初遇:窑火旁的期盼

2006年秋,学校行政楼三楼的小会议室里,百叶窗将阳光切割成细碎的光斑,落在桌上两块截然不同的玻璃上。左边那块边缘毛糙,透着淡淡的青灰色,是沙河送来的普通浮法玻璃;右边那块晶莹剔透,摸上去带着微凉的金属质感,是从德国进口的低辐射“low-e”玻璃。

沙河市的张副市长坐在我对面,他眉头微皱,手指不停地摩挲着玻璃杯沿,似乎有些焦虑。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股急切,说道:“咱们沙河可是有着‘中国玻璃城’的美誉啊,但现在的情况却是‘大而不强’。全市有三百多家玻璃厂,然而其中八成仍然在生产普通的建筑玻璃。相比之下,南方的厂家已经开始涉足光伏玻璃和电子玻璃等高端领域了,而我们的订单却一年比一年少。”

张副市长顿了一下,接着说:“程处长,你们学校可是国内建材行业顶尖的工科院校啊!我想请教一下,你们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沙河搭建一座桥梁,让我们的玻璃产业也能向高端领域发展呢?”

程处长拿起两块玻璃,对着阳光仔细比较着,然后用一种沉稳而坚定的声音说道:“张市长,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然而,我们需要考虑到实际情况,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因此,我建议我们先建立一个玻璃技术研发中心。在这个中心里,学校将提供专业的专家团队和先进的设备,而你们则负责提供场地以及明确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关,避免做一些徒劳无功的事情。”

那天的会开了三个多小时,茶续了四泡,直到夕阳把会议室的墙染成暖橙色,总算敲定了合作细节。散会时,沙河鑫源玻璃的王总拽着我的胳膊,眼眶有点红:“小鹿同志,你不知道,我们厂去年想上low-e玻璃生产线,光进口设备就得花八千万,可咱们没技术,买回来也玩不转。要是研发中心能帮咱们把工艺啃下来,我给你们送块最大的玻璃当牌匾!”

往后的日子里,沙河的领导和老总们成了学校的常客。有时候周末我正陪孩子逛公园,办公室电话就响了,多半是王总他们带着新的技术难题来求助。有次冬天,王总顶着风雪来学校,棉袄上还沾着玻璃厂的白灰,进门就掏出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窑温参数和成品率数据:“最近玻璃总出现气泡,我们调了好几次窑炉温度都没用,您看能不能请专家去厂里看看?”

程处长每次都亲自接待,有时候聊到深夜,就带着他们去学校门口的小饭馆吃碗驴肉火烧。一来二去,我们不仅成了工作伙伴,更像是老朋友。我渐渐明白,沙河的窑火不仅烧着玻璃,更烧着一群人的生计与期盼。

二、奠基:秋风里的承诺

2009年9月,程院长已经升任科发院院长。那天他一大早叫上我、老周、小赵等几个骨干,说要去沙河签协议,联合建立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

我们驾驶着学校的商务车,迎着清晨七点的第一缕阳光,缓缓驶出校园。车窗外,道路两旁的白杨树叶子已经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黄色,仿佛是大自然用画笔轻轻勾勒出的秋意。秋风萧瑟,卷着落叶在空中飞舞,有些甚至调皮地打在车窗上,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场秋天的交响乐。

程院长坐在副驾驶座上,他的手中紧紧攥着那份已经修改了三稿的合**议,纸页的边缘因为频繁的翻阅而有些微微发毛。他不时地将协议展开,指着其中的某一条款,认真地对我说:“鹿鸣啊,你看这里,这条‘共建玻璃产品检测平台’非常重要,一定要写得明确、具体。沙河的企业以前检测玻璃,都得大老远地跑到北京、上海去,一来一回就得三天时间。但如果我们能建成这个检测平台,他们当天就能拿到检测结果,这可给他们省了多少事啊!”

近10小时后,车刚驶入沙河市界,就看到张副市长带着一群人在路边等。“程院长,可把你们盼来了!”张副市长握着程院长的手,力道大得能捏出红印,“研究院的地早就平整好了,就等你们来签了!”

签约仪式在市政府的大会议室里隆重举行,整个会议室布置得庄重而又喜庆。会议室的墙上悬挂着一条巨大的红底黄字横幅,上面写着“沙河市人民政府与江城科技大学共建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签约仪式”,这几个大字在红色背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

会议室的两边坐满了人,沙河的企业老总们身着笔挺的西装,正襟危坐。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和兴奋的神情,显然对这次签约仪式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当程院长代表学校签字时,我特别留意到他的手非常稳定,仿佛没有丝毫的颤抖。他手中的笔锋刚劲有力,每一笔都显得那么自信和果断。签完字后,他抬起头,微笑着与张副市长对视一眼,然后两人同时伸出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就在这一刻,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如同汹涌的波涛一般,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我迅速举起相机,将这一历史性的瞬间定格下来。

在相机的镜头里,我清晰地看到程院长鬓角的白发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显眼,但他的脸上却带着孩童般纯真的笑容。那笑容中透露出的是对合作的喜悦,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发展的信心。

仪式结束后,我们去看研究院的选址。在开发区核心区,13亩地用蓝色围挡围了起来,里面的土地刚翻过,散发着湿润的泥土清香。程院长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了搓,抬头对张副市长说:“这地好,肥沃,能长庄稼,也能长技术。”

当天晚上,沙河的同志们留我们吃饭。席间,王总端着酒杯走到程院长面前,声音有些哽咽:“程院长,我代表沙河所有玻璃厂敬您一杯。以后咱们有了研究院,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了!”

程院长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王总,咱们不是靠谁,是一起干。我保证,五年内要把研究院建成国内一流的科研平台,十年内要让它有国际影响力。咱们一起把沙河的玻璃窑火,烧得比以前更旺!”

三、转身:放下权位的坚守

2011年的春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就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学校干部调整的消息像一阵春风一样传遍了科发院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纷纷猜测着这次调整会带来怎样的变化,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科发院院长的职位。

程院长在科研处已经担任了八年的处长,这八年来,他带领着科发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他的领导下,科发院的成果转化金额竟然翻了五倍多!这一数字令人瞠目结舌,充分展示了程院长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管理水平。

不仅如此,程院长还牵头建立了沙河研究院,这一举措不仅为学校的科研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师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说,程院长的政绩是有目共睹的,他在科发院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然而,就在大家都认为程院长会理所当然地连任下一届院长时,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消息却如晴天霹雳般传来,程院长主动找到了校领导,表示自己想要让年轻同志接任院长一职,而他则希望能够前往沙河研究院全职工作。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不解,毕竟程院长在科发院的工作一直都非常出色,而且他的经验和能力也是大家所公认的。那么,他为什么会突然做出这样的决定呢?是因为对科发院的工作感到厌倦了吗?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我听到消息时,正在办公室整理沙河研究院的进度报告,手里的笔“啪嗒”一声掉在桌上。我赶紧跑到程院长办公室,推开门就问:“院长,您这是为啥啊?科发院这么多事,您走了我们怎么办?”

程院长正收拾东西,桌上放着沙河研究院的规划图,上面画满了红色的批注。他抬头笑了笑,眼神很温和:“鹿鸣啊,我今年五十七岁多了,比起坐在办公室里搞管理,更想做点实在的。年轻领导有冲劲,能把科发院带得更好;我去沙河担任院长,能盯着研究院建起来,帮企业解决点真问题,心里踏实。”

他顿了顿,拿起规划图递给我:“你看,研究院的办公大楼下个月就要封顶了,检测平台的设备也快到了,正是缺人的时候。我去了,能帮着对接专家,盯着施工,也能早点帮企业解决难题。”

第21章:沙河玻璃研究院纪事

后来,程院长卸任科发院院长,成了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的院长,还被沙河市政府聘为科技产业顾问。他把家搬到了沙河,只有在节假日偶尔回学校看看。

有次他回学校办事,我请他去食堂吃饺子。他跟我聊起在沙河的日子,说刚开始特别难:缺人手,他就自己跑学校,动员专家去沙河驻点;缺设备,他就带着研究院的人跑部委,申请科研经费;企业的需求急,他带着专家在玻璃厂的窑炉边蹲了三天三夜,盯着调参数,最后累得在车间的椅子上睡着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