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大学哪些事儿 燕姿 > 第7章 强将手下无弱兵(第1页)

第7章 强将手下无弱兵(第1页)

第7章:强将手下无弱兵

2013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尤其是在那个清晨,寒风凛冽,仿佛能穿透人的骨髓。程处长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穿着一件沾满玻璃纤维痕迹的皮夹克,第一次踏进了科研处与国资处、人事处合署办公的办公楼。这座4层楼办公楼显得有些破旧,位置也偏僻,走廊里的墙壁斑驳不堪,甚至还在不断地往下掉灰。程处长站在走廊里,稍稍驻足,他的目光被这些斑驳的墙壁吸引住了。

这位刚满51岁的教授,虽然年纪不小了,但他的精神头却十足。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掏出一把游标卡尺,这是他多年来在玻璃行业摸爬滚打养成的习惯。他熟练地用游标卡尺测量着暖气片的锈蚀厚度,仿佛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测量,而是在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

就在这一刻,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平凡的举动,其实正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变革风暴。而这位嗓门洪亮、走路带风的男人,将会在未来的八年里,给这个全校最不起眼的行政部门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的人们绝对想不到,在程处长的带领下,会逐渐崛起,最终拥有了一座独立的玻璃幕墙办公楼,成为了学校里的科技处。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培养出了一批能征善战的科研管理骨干,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临危受命:科研处的“强心剂”

程处长的传奇故事,早在他踏入职场之前就已经开始谱写。他在国内特种玻璃领域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顶尖专家。

他主持研发的低辐射镀膜玻璃配方,成功地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为国内玻璃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突破。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他在专业领域的深厚造诣,更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支出。

在河北沙河的一大型玻璃企业担任技术总监期间,程处长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创新精神。面对一条濒临淘汰的浮法生产线,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技术,仅用了短短十八个月的时间,就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年产超五亿元的高端电子玻璃基地。

这段在车间里摸爬滚打的经历,不仅让程处长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更使他在资源整合方面独具慧眼。与那些纯粹的学者相比,他更懂得如何将各种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而与传统的行政干部相比,他对科研规律的理解更为透彻,能够更好地把握科研项目的发展方向。

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当校长亲自登门拜访,恳请他出山时,程处长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至关重要的条件:“科研处的人既要懂政策,更要懂技术,得能跟教授们在实验室里聊到一块儿去。”这个条件充分体现了他对科研工作的深刻理解和对团队协作的高度重视。

上任第一天,程处长就带着办公室主任逐间检查办公环境。在看到档案室还在用老式铁柜存放项目资料时,他当即掏出手机拨通校资产处处长的电话:“老王,明天把你们仓库里那批闲置的智能密集架调过来,科研档案是学校的财富,不能这么糟践。”一周后,当崭新的智能档案系统调试完成时,老员工们发现这位新处长不仅带来了设备,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工作节奏,每周一早晨八点半的晨会雷打不动,每个人都要汇报当天的重点工作,他总能从看似常规的汇报中敏锐捕捉到问题本质。

最令人惊叹的是他争取新办公楼的过程。当时学校正在规划新校区,各部门都在为办公场地争得不可开交。程处长没有去校领导办公室软磨硬泡,而是带着一份精心制作的PPT参加了校长办公会。PPT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两组对比数据:科研处近三年的项目增长率与现有办公面积的严重不匹配,以及国内同类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均办公标准。更关键的是,他附上了与某玻璃企业的初步合作意向,对方愿意捐赠全套节能玻璃幕墙作为教学楼建设支持,条件是与学校共建联合实验室。“这不是简单的办公楼,是学校科研实力的展示窗口。”他在会上的这句话,最终让校领导拍板将新校区最核心的一栋小楼划拨给了科研处进行改造,使科研处成为学校唯一有一栋办公楼的职能处。

办公楼启用那天,程处长特意请来了几位退休的老科研处员工。当看到宽敞明亮的开放式办公区、配备先进投影设备的会议室,以及专门为老师准备的自助茶水区时,一位老处长感慨道:“以前老师来办事都绕着走,现在这环境,他们肯定愿意常来。”程处长接过话茬:“环境是基础,关键是让老师们来了能办成事、办好事。”这句话后来成了科研处的服务宗旨。

制度革新:激活团队的一池春水

程处长心里非常清楚,硬件条件的改善仅仅是一个开端而已,如果想要让科研处真正强大起来,那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他上任之后,便毫不犹豫地放了一把火,这把火直接烧向了科研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

“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谁在办公室里坐班的时间更长,更重要的是要看谁能够切实地帮助老师们解决实际问题!”在一次全处大会上,程处长的话语如同洪钟一般,掷地有声地宣布了这项新规定。

为了更好地推动这项改革,程处长还积极借鉴了广东工业大学“团队分类培育体系”的成功经验。他将科研处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分别设立了项目管理、成果转化、话题、平台建设等多个专业小组。并且明确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自己所属的领域里深耕细作,努力成为既精通管理又熟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当年从中级职称破格晋升副高的那段惊心动魄的历程。一般来说,行政人员想要评上职称,那可是比登天还难啊!然而,程处长却亲自指导我整理多年的项目管理案例,将那些原本零散的工作笔记,系统地梳理成了一本厚厚的《高校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规范》。不仅如此,他还极力推荐我去参加全国及省里的科研管理工作学术年会,让我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在职称评审会上,当有评委对行政人员的科研能力提出质疑时,程处长作为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我辩护。他当场展示了我起草制定的《科研经费“包干制”实施细则》,这可是一套后来在很多高校都得到广泛推广的制度创新方案啊!看到这份详细而又实用的细则,所有评委都不禁眼前一亮,对我的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行政工作可不是简单的上传下达,只要用心去做,同样可以创造出重要的制度创新。”程处长在评审会上的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不仅让我成功地晋升为副高职称,更彻底改变了大家对科研管理工作的认知。从那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行政工作并非只是琐碎的事务处理,而是可以通过创新和努力,为整个科研领域带来积极的变革和推动。

为了让团队成员开阔眼界,程处长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决然地决定设立一项名为“科研管理能力提升专项资金”的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提升他们的科研管理能力。

每年,程处长都会选派几名骨干成员参加这些学术会议。这些成员不仅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管理理念,还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此外,为了激励大家积极发表科研管理类论文,程处长还承诺所有相关费用都将由处里全额报销。

然而,这个计划在刚开始推行时,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有些人担心这会让团队成员分心,影响到他们的本职工作,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但程处长坚信这个计划的重要性,他不断地向大家解释和说明,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支持。

直到年轻的王老师从泰国的学术会议带回了一份“科研团队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报告,并据此对学校的海外合作项目申报流程进行了优化,质疑声才彻底消失。这份报告不仅让学校的海外合作项目更加规范和高效,也证明了参加学术会议和发表论文对于提升科研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在接下来的三年内,科研处工作人员发表的管理类论文数量翻了三番,其中两篇论文更是获得了全国高校科研管理优秀论文奖。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科研处的整体水平,也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在程处长的大力推动下,科研处积极探索创新,成功建立起一套别具特色的“双导师”培养机制。这一机制要求每位新入职的员工,不仅要跟随行政导师深入学习政策流程,还要与专业学院的教授进行对接,由教授担任其学术导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