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野史集成续编 > 第34章 常胜将军赵子龙(第1页)

第34章 常胜将军赵子龙(第1页)

长坂坡前战气雄,银枪白马贯长虹。

汉水空营施巧计,一身是胆震曹公。

常山子弟怀忠烈,蜀汉山河倚爪龙。

青史留名传万古,至今谁不忆子龙?

列位,话说建安年间,东汉王朝早已是风雨飘摇。外戚专权的余弊未除,宦官乱政的阴影又覆,再加上黄巾起义席卷九州,天下州郡各自拥兵,豪强并起如燎原之火。彼时的中原大地,早已没了“光武中兴”的太平气象——洛阳城里宫阙残破,长安郊外白骨露野,流民扶老携幼,只为寻一处暂避战火的安身之所;而各路诸侯则厉兵秣马,今日结盟,明日反目,刀光剑影里,多少城池易主,多少百姓流离。就在这乱世沉浮之中,常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走出了一位少年,他身长八尺,浓眉朗目,腰间悬剑,手中提枪,眉宇间带着一股不同于常人的沉稳与刚毅。此人,便是日后在三国战场上留下无数传奇的赵云,赵子龙。

赵云出省于常山郡,幼时便喜读兵书,更爱舞枪弄棒。彼时常山一带常有山贼作乱,乡里百姓不堪其扰,年少的赵云便召集了同村十余名身强体壮的少年,自制兵器,日夜操练,将前来劫掠的小股山贼打退了数次。此事传开,常山郡内皆知真定有个“赵壮士”,勇武且有担当。

及长,赵云已长成八尺男儿,枪法愈发精湛,更兼为人正直,乡里百姓推举他为“部曲统领”,希望他能带领众人抵御战乱。恰在此时,黄巾起义的浪潮波及冀州,常山太守眼见郡中人心惶惶,便召赵云议事,欲让他率本郡义兵投奔当时盘踞幽州的公孙瓒——彼时公孙瓒以“白马义从”闻名北方,号称“威震边疆”,是许多州郡眼中的“乱世依靠”。

赵云领命,率千余名常山义兵奔赴幽州。初见公孙瓒时,公孙瓒见他仪表堂堂,便故意试探道:“如今各路诸侯多依附袁绍,你为何独独来投我?”赵云躬身答道:“天下大乱,百姓遭难,我等投效明主,非为攀附,只为能平定祸乱,让百姓安居。若将军能心怀天下,云必效死力。”这番话不卑不亢,既显忠义,又藏抱负,公孙瓒虽心中赞许,却也未将这“乡野义士”真正放在眼里,只将他编入普通部曲,让他随大军驻守边境。

彼时刘备正依附公孙瓒,任平原相。一日,刘备前往公孙瓒军营议事,恰巧见赵云在营中操练士兵——只见赵云手持亮银枪,往来腾挪,枪尖如梨花纷飞,时而直刺,时而横扫,麾下士兵跟着他的号令进退有序,竟无半分杂乱。刘备本就爱才,见赵云如此勇武且治军严明,心中暗生招揽之意。待操练结束,刘备特意上前与赵云攀谈,从兵法谋略聊到天下大势,赵云亦知刘备素有“仁德”之名,二人越谈越投机,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此后,赵云常与刘备往来,见刘备待人宽厚,对下属体恤,且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志,心中渐渐认定:此人方是值得托付一生的明主。只可惜彼时他已投奔公孙瓒,不愿背主,只能将这份心意藏于心底。直到建安四年(199年),公孙瓒在与袁绍的战争中兵败自焚,赵云失去依托,这才辗转投奔正在汝南的刘备。相见之时,刘备执赵云之手,感慨道:“子龙来归,如虎添翼!”赵云亦躬身答道:“云此生定当追随明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自此,赵云正式成为刘备麾下的得力将领,开启了他“银枪白马定乾坤”的传奇生涯。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地面风云突变。曹操在平定北方后,亲率二十万大军(史载约十余万,此处取评书常见“二十万”以显声势)南下,直指荆州。时任荆州牧的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被迫从樊城撤退,欲携百姓前往江陵。

当时刘备麾下仅有万余兵力,却带着十余万百姓,行军速度极为缓慢。曹操深知江陵存有大量粮草军械,若被刘备占据,后患无穷,遂命曹纯率五千“虎豹骑”——这是曹军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日行三百里,专门追击刘备。

同年秋,当刘备军行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境内)时,虎豹骑如神兵天降,突然从后方袭来。刘备军本就军心涣散,再遇这般精锐铁骑,瞬间溃不成军。士兵们四处奔逃,百姓的哭喊声、战马的嘶鸣声、兵刃的交击声混杂在一起,整个长坂坡沦为一片人间炼狱。刘备在张飞、诸葛亮等人的护卫下,奋力突围,却在混乱中与妻子糜夫人、幼子刘禅失散。

“幼主何在?糜夫人何在?”刘备在突围后,望着身后混乱的战场,急得双目赤红。身旁将领皆面露难色,此时曹纯的虎豹骑仍在四处搜捕,回去寻找无异于自投罗网。就在众人沉默之际,一道银甲身影突然从队列中冲出,调转马头,朝着曹军方向奔去——正是赵云。

“子龙,你要去何处?”刘备大惊,厉声喝止。

赵云勒住战马,回身抱拳道:“明公勿忧!云若不能寻回幼主与夫人,便死在这长坂坡,绝不独自归来!”话音未落,他已拍马冲入烟尘之中,亮银枪在阳光下划出一道寒光,如一道闪电般扎进曹军阵中。

此时的长坂坡,曹军正四处劫掠,见赵云孤身来犯,皆嗤笑不已。一名曹将拍马挺刀,大喝:“区区一将,也敢闯我大军?找死!”说罢,挥刀便向赵云砍来。赵云不闪不避,左手控马,右手持枪,枪尖斜挑,精准地挑在刀刃内侧,只听“当”的一声脆响,那曹将的刀竟被震得脱手飞出。不等对方反应,赵云枪尖一送,直刺其胸膛,那曹将惨叫一声,翻身落马。

这一枪震慑了周围的曹军士兵,却也引来了更多人围攻。赵云深知“寻主为要”,不愿与敌军纠缠,遂收起枪势,改为防守,手中亮银枪如一道银圈,将周身护得严严实实。曹军士兵的刀枪砍在枪杆上,皆被他借力拨开,竟无一人能伤他分毫。他骑着战马,在乱军之中四处张望,目光如炬,搜寻着糜夫人与刘禅的身影。

“糜夫人!幼主!”赵云一边冲杀,一边高声呼喊,声音在混乱的战场上显得格外清晰。忽然,他瞥见不远处的断墙下,有一抹熟悉的身影——正是糜夫人,她怀抱着刘禅,正躲在断墙后瑟瑟发抖,身旁还有几名残兵护卫。

“夫人!幼主!”赵云心中一喜,催马冲了过去。糜夫人见赵云前来,眼中泛起泪光,颤声道:“子龙将军,你可来了!阿斗就交给你了,你快带他走,不要管我!”

赵云翻身下马,跪地抱拳道:“夫人放心!云便是拼了性命,也会将幼主安全带回甘夫人身边!请夫人上马,云步行护驾!”

糜夫人望着远处越来越近的曹军身影,摇了摇头,泪水滑落:“将军若带我走,必被曹军围困,阿斗也难逃一死。我身为刘备之妻,岂能拖累幼主?”说罢,她将刘禅轻轻放在赵云怀中,猛地转身,朝着旁边的枯井奔去。赵云大惊,起身去拉,却已来不及——糜夫人纵身一跃,坠入井中。

“夫人!”赵云悲痛欲绝,却也知此时不是悲伤之时。他对着枯井深深一拜,小心翼翼地将刘禅裹在怀中,用铠甲紧紧护住,翻身上马,大喝一声:“谁敢拦我!”便朝着刘备突围的方向冲杀而去。

此时,曹纯已得知“刘备麾下有一银甲将领,正抱着婴儿突围”,当即下令:“生擒此将,若有顽抗,格杀勿论!”一时间,无数曹军士兵朝着赵云涌来,将他团团围住。赵云怀中抱着刘禅,不敢有半分大意,手中亮银枪愈发迅猛,枪尖所过之处,曹军士兵非死即伤。

有曹将挥矛刺向赵云后心,赵云似背后长眼,侧身避开,同时回手一枪,刺穿了那将的咽喉;又有两名曹兵扑向马腿,赵云提缰跃起,战马腾空而起,马蹄踏在两名曹兵身上,将其踩成重伤。他就这样抱着刘禅,在曹军阵中七进七出:第一次冲杀,是为寻主;第二次,是护糜夫人;第三次至第七次,是冲破曹军一层又一层的包围。

银甲早已被鲜血染红,分不清是敌人的血,还是他自己的血;亮银枪的枪尖也卷了刃,却依旧寒光逼人;战马的身上也中了数处箭伤,却仍在赵云的驾驭下奋力奔驰。怀中的刘禅不知何时已停止了啼哭,或许是被赵云的铠甲护得温暖,竟在这般混乱中沉沉睡去。

当赵云终于冲破最后一道包围,远远望见刘备的大旗时,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他催马奔到刘备面前,翻身下马,跪地将刘禅捧到刘备面前,声音因脱力而沙哑:“明公,云幸不辱命,幼主安然无恙!”

刘备见赵云浑身是伤,银甲染血,而怀中的刘禅竟还在熟睡,心中又痛又愧,接过刘禅后,竟将他掷在地上,怒道:“为这孺子,险些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急忙将刘禅抱起,跪地叩首:“云虽肝脑涂地,亦无憾也!”

周围的将领见此情景,无不动容。自此,“长坂坡赵云单骑救主”的故事,便在刘备军中传开,而后更是传遍天下,成为千古流传的忠义传奇。

长坂坡一战后,赵云因护主有功,被刘备封为牙门将军。此后,他便一直跟随刘备左右,无论是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还是夺取荆州南部四郡,赵云皆冲锋在前,立下赫赫战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每次战后论功行赏,他总是将功劳推给麾下士兵,自己则只取应得之物,这份沉稳与谦逊,让刘备愈发信任他。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人邀请刘备入蜀,欲借刘备之力抵御张鲁。刘备遂命诸葛亮、关羽、张飞留守荆州,自己则喝庞统等人前往益州。

入蜀途中,刘备军一路西进,起初刘璋还派人供给粮草,后来却因猜忌刘备,与他反目,双方在雒城(今四川广汉)展开激战。庞统在攻城时中箭身亡,刘备陷入困境,急召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入蜀支援。

赵云接到命令后,与诸葛亮兵分两路:诸葛亮率主力走水路,赵云则率一部走陆路,沿途平定郡县。赵云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每攻占一座城池,都下令士兵不得劫掠百姓,还开仓放粮,救济贫苦。有下属劝他:“将军,士兵们征战辛苦,不如让他们取些财物,也好鼓舞士气。”赵云却摇头道:“我等兴兵,是为平定益州,让百姓安居乐业,而非为劫掠而来。若因一时之利失了民心,日后如何立足?”下属听后,皆心服口服。

在平定江阳郡(今四川泸州)时,当地豪强趁乱聚众作乱,欲抢夺粮草。赵云率军前往平叛,却并未急于进攻,而是先派人前去劝说:“我军乃刘备麾下,只为平定祸乱,若尔等放下兵器,既往不咎;若执意抵抗,休怪我枪下无情。”豪强们本就畏惧赵云的威名,又听闻他善待百姓,遂纷纷放下兵器投降。赵云不仅没有惩罚他们,还任命其中有威望者为乡吏,协助管理地方,江阳郡很快便恢复了秩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