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大秦敌人要直播灭我文明74 > 第965集 医馆庆典庆大秦医道体系十周年(第1页)

第965集 医馆庆典庆大秦医道体系十周年(第1页)

咸阳城的秋阳格外澄澈,将医署门前的青石路晒得暖融融的。距“大秦医道体系”十周年庆典还有三日,医署内外已飘起了朱红绸带,檐角下悬着的鎏金灯笼上,“医道十载”四个篆字在风里轻轻晃动,引得往来百姓频频驻足。

素问站在医署二楼的窗前,指尖拂过案上堆叠的卷宗——那是各郡县医馆送来的“十年疗效册”,最厚的一本来自陇西郡,封面用牛皮纸装订,边角已被翻得微微起毛。她刚翻开一页,便见秦斩提着一身玄色锦袍走进来,袍角沾着些城外马场的草屑。

“庆典的仪仗队定了,”秦斩将锦袍放在衣架上,顺手拿起一卷疗效册,“昨日去禁军大营看过,三百兵士执旗列阵,从城门口一路排到医署,够气派。”

素问抬眸笑了笑,将手中的卷宗递给他:“陇西郡的册子你看看,十年间他们治好了七千多例伤寒,乡医的治愈率从最初的三成提到了七成。”

秦斩接过册子,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病患的姓名、病症和治法,末尾还有乡医的签名。翻到最后一页时,他停住了——那是一幅用炭笔勾勒的画,画着乡医背着药箱走在山路上,身后跟着几个捧着草药的孩童。

“是老陈画的吧?”秦斩挑眉,他记得陇西郡有个叫陈满的乡医,医术好,还爱画画。

“嗯,”素问点头,“他在信里说,这画是给庆典的礼物,想让大伙看看,乡医们这十年走的路。”

正说着,门外传来脚步声,医馆学堂的弟子林墨抱着一摞红绸进来,额角沁着薄汗:“副署长,您要的庆典用的红绸都备好了,还有各郡送来的贺礼,堆在西厢房,要不要现在清点?”

“先放着吧,”素问起身,“你去通知各分馆的代表,明日巳时来医署议事,咱们再核对一遍庆典流程。”

林墨应了声,抱着红绸转身离开。秦斩走到窗前,望着街上往来的人群,忽然道:“十年前刚建医馆时,谁能想到会有今天?那时咸阳城里只有一家医馆,看病要排大半天队,乡野间更是连个正经医官都没有。”

素问也想起了往事,那年她刚入医署,跟着秦斩去关中乡下巡查,见一个妇人因为难产,家里人只能用土方子接生,最后母子都没保住。也是从那时起,他们便想着要建一套覆盖全国的医道体系,让百姓不管在城里还是乡下,都能看上病。

“现在不一样了,”素问轻声道,“各郡有医馆,乡镇有医点,连草原上都有咱们派去的医者。上个月高句丽还遣使来,说要学咱们的医道体系,在他们那儿建医馆。”

秦斩点头,眼底带着笑意:“这十年没白忙。庆典那天,得让百姓也来热闹热闹,设个义诊台,再把各郡的疗效册摆出来,让大伙看看咱们大秦医道的本事。”

转眼到了庆典当日。天还没亮,医署门前的广场上就挤满了人,百姓们扶老携幼,手里拿着自家种的瓜果,说是要送给医馆的医者。辰时整,禁军仪仗队从城门口出发,三百兵士举着绘有“医”字的旗帜,步伐整齐地走向医署,鼓声和号角声在咸阳城上空回荡。

秦斩穿着一身银色铠甲,站在医署门前的高台上,身后跟着素问和各郡医馆的代表。待仪仗队立定,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声音洪亮地说道:“十年前,大秦医道体系初建,那时我们只有一家医馆,三名医者;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一百二十家医馆,两千三百名医者,乡医覆盖所有乡镇,救治百姓逾百万。这不是我和素问的功劳,是所有医者的功劳,更是大秦百姓的功劳!”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百姓们挥舞着手中的绸带,高声欢呼。素问走上前,手里捧着一卷泛黄的册子——那是十年前的第一本医案,封面写着“大秦医馆首诊记录”。

“这是十年前咱们医馆的第一本医案,”素问的声音温柔却有力,“第一例病患是个三岁的孩童,得了急惊风,当时咱们用针灸和汤药,救回了孩子的命。十年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都记在各郡的疗效册里。今天,我们把这些册子摆出来,让大伙看看,咱们的医者是如何守护百姓安康的。”

话音刚落,学堂的弟子们便抬着数十张木桌走到广场上,将各郡的疗效册整齐地摆放在桌上。百姓们围了过去,有的翻看册子,有的听弟子们讲解医案,不时发出赞叹声。

“你看这个,”一个老妇人指着陇西郡的册子,对身边的人说,“我娘家就在陇西,前年我娘得了咳嗽,就是陈医官治好的,没想到还记在册子里呢!”

“还有这个,”一个汉子拿起关中郡的册子,“我儿子去年得了水痘,医馆的人不仅给治病,还教我们怎么预防,现在村里的孩子都没再得水痘的。”

广场的另一侧,义诊台也热闹起来。各郡的名医坐在桌后,为百姓把脉问诊,学堂的弟子们忙着抓药、熬药,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清香。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拉着母亲的手,走到素问面前,仰着小脸问:“素问姐姐,我以后也想当医者,能进学堂学习吗?”

素问蹲下身,摸了摸孩童的头,笑着说:“当然可以,只要你好好读书,将来就能进学堂,和我们一起守护百姓。”

孩童用力点头,攥着母亲的手,眼睛亮晶晶地望着学堂的方向。

午时过后,庆典进入高潮。各郡医馆的代表依次上台,献上“十年疗效册”。陇西郡的陈满捧着册子,走到高台上,声音有些激动:“十年前,我还是个只会用土方子的乡医,是医署教我辨药、诊脉,让我能治好更多百姓。这册子里记的不是疗效,是百姓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定不会辜负这份信任!”

陈满说完,台下再次响起掌声。秦斩接过册子,将其放在身后的案上,那里已堆起了厚厚的一摞,每一本都承载着十年的坚守与付出。

正当众人沉浸在喜悦中时,广场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只见一群百姓抬着一把镶金的万民伞,簇拥着一个白发老者走来。老者走到高台下,双手捧着万民伞,对秦斩和素问说道:“我们是来自各郡的百姓代表,这把万民伞是我们凑钱做的,上面绣着‘医道仁心’四个字,想送给医馆,感谢你们十年来守护百姓安康!”

秦斩和素问走下高台,双手接过万民伞。伞面上的“医道仁心”四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绣线里还夹杂着百姓们亲手穿的彩线。素问的眼眶有些发热,她轻声道:“谢谢大伙,这把万民伞,我们会好好珍藏,它不仅是对我们的认可,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往后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大秦医道体系会一直守护着百姓,永不辜负这份信任。”

老者听完,激动地说:“有你们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往后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我们都不怕生病,因为我们知道,有医馆的医者在!”

夕阳西下时,庆典渐渐落下帷幕。百姓们陆续散去,医署门前的广场上,只剩下飘动的红绸和鎏金灯笼。秦斩和素问站在高台上,望着远处的咸阳城,炊烟袅袅,人声鼎沸,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十年只是开始,”秦斩轻声道,“往后我们还要把医道传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能享受到医者的守护。”

素问点头,目光坚定:“嗯,我们一起努力,让大秦医道,永传后世。”

晚风拂过,卷起案上的疗效册,一页页翻过,像是在诉说着十年的风雨与荣光。檐角的铜铃轻轻作响,仿佛在为这十年的成就喝彩,也在为未来的征程鼓劲。大秦医道体系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份守护百姓安康的初心,也将永远传承下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