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历史名人传故事有哪些 > 第289章 王元姬(第1页)

第289章 王元姬(第1页)

建安二十二年的暮春,东海郡郯县的雨总带着三分绵密。

时任东汉大司农的王朗府邸里,西跨院的海棠正开得盛,淡红花瓣沾着雨珠,落在青石砖上洇出浅痕。

内室中,稳婆抱着刚降生的女婴轻声道贺:“大人,夫人生了位千金,眉眼亮堂,是个有福气的!”

王朗疾步走进来,见襁褓中的婴孩闭着眼,小拳头却攥得紧实,鼻尖小巧,唇线清晰,竟有几分自家书房里藏的汉白玉佩般的温润。

他想起妻子杨氏孕期曾梦青鸾栖于庭前老槐,醒后便觉胎动安稳,当下便捻须道:“就叫‘元姬’吧,‘元’为始,盼她守得住本心,也辨得清世途。再取字‘惠君’,愿她有蕙质,亦有君子般的明达。”

王家本是东海望族,自西汉王吉以儒学传家,历经数代未坠门风。

王朗更是当世名儒,早年与孔融论辩《春秋》,后为《周易》作注,连曹操都曾赞他“通经知礼,可为天下师”。

元姬自小长在书堆里,乳母抱着她在书房外晃悠时,她不闹不哭,只盯着父亲伏案书写的背影;三岁时,王朗教长子王肃念《诗经》,她竟在旁跟着哼出“关关雎鸠”的调子,虽吐字不清,节奏却分毫不差。

五岁那年,王朗特意考她,指着《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一句问:“惠君可知,为何要‘三省’?”

彼时元姬正蹲在廊下喂蚂蚁,闻言便起身拍了拍裙摆,仰着小脸道:“爹爹常说,做人要知对错。省‘为人谋而不忠’,是怕对不住托付;省‘与朋友交而不信’,是怕丢了真心;省‘传不习乎’,是怕学了本事却用不上。”王朗愣住,随即大笑,伸手摸了摸她的头:“我儿竟懂这般道理,比你兄长当年强多了!”

八岁这年,王朗邀了几位故友来府中论政,话题聊到“管蔡之疑”——当年周公辅政,管叔、蔡叔散布流言说周公要篡夺成王之位,后被周公平定。

座上宾客皆赞周公圣明,痛斥管蔡叛逆,唯有元姬端着茶盏从廊下经过,脚步顿了顿。

王朗见她驻足,便笑着招手:“惠君也来听听,你说管蔡当诛吗?”

宾客们本以为孩童只会附和,谁知元姬走到席前,规规矩矩行了一礼,轻声道:“周公辅成王时,成王尚幼,天下人只知有周公,不知有天子。管蔡是文王之子、成王之叔,恐权柄尽落周公手,成王终成傀儡,故有流言,未必全是叛逆之心。若成王早能亲政,周公早归鲁地封国,让天下人看清周公无篡权之意,管蔡或许也不会走到那般地步。”

话音落时,满座皆静。

一位白发老臣抚掌叹道:“王大人,此女见识竟胜我辈腐儒!寻常人只看表面忠奸,她却能看到‘势’的厉害——权力失衡,再好的人也会生疑。”

王朗望着女儿澄澈的眼睛,心中既有骄傲,又添了几分隐忧:乱世之中,这般通透的心思,是福,还是祸?

那年秋冬,中原疫病再起,王朗奉命前往兖州赈灾。

临行前,他把元姬叫到书房,指着案上的《左传》说:“惠君,这书里写了太多兴亡事,你要记得,乱世里,明辨是非不难,难的是在是非之间,守住自己的分寸。”元姬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抱住父亲的腿:“爹爹早去早回,女儿等你教我读新注的《周易》。”

王朗走后,杨氏身子渐弱,元姬便主动帮着打理内院。

她虽年幼,却分得清哪些丫鬟手脚勤快,哪些嬷嬷做事稳妥;账房先生报上来的用度单子,她能指出“每月灯油钱比上月多了三百文,许是后厨多添了两盏夜灯”;冬日里,她让管事把库房里的旧棉絮拆了,掺上新棉,分给府里的老仆——这些事,她做得条理分明,连管家都暗叹:“大小姐这心性,倒比寻常世家公子还沉稳。”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嗣位魏王。

消息传到郯县时,元姬正在跟母亲学刺绣。

杨氏拿着信笺的手微微发抖,元姬却放下针线,轻声道:“母亲莫慌,魏王虽去,世子既已继位,必不会乱了大局。只是……今后这天下,怕是要变了。”

她走到窗前,望着院外落了一半的梧桐叶,忽然想起父亲临走时说的“守住分寸”。

那时她还不懂,所谓分寸,不仅是待人接物的规矩,更是在时代洪流里,不被裹挟、不迷失本心的定力。

而她不知道的是,这场“天下之变”,终将把她从东海王宅,推向更广阔也更复杂的舞台。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改元黄初,定都洛阳。

次年,王朗因辅佐有功,被封为兰陵侯,召入洛阳任职。

十岁的元姬随家人北上,离开生活了十年的东海郯县时,她特意把父亲教她读的第一本《论语》装进了行囊——那本书的封皮已经磨破,页边还有她幼时用墨点画的小记号。

洛阳城比郯县繁华得多,朱雀大街上马车络绎不绝,酒肆的幌子在风里招摇,连空气中都飘着脂粉与香料的气息。

但元姬不喜这些热闹,每日除了跟着母亲学礼仪,便是躲在新宅的书房里读书。

王朗公务繁忙,却仍坚持每晚抽半个时辰考她功课,有时聊到朝堂之事,元姬也敢说出自己的看法。

一次,王朗说起朝中大臣为“是否恢复肉刑”争论不休,有人说肉刑能震慑罪犯,有人说太过残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