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历史名人传故事有哪些 > 第275章 蒯越(第1页)

第275章 蒯越(第1页)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撕裂了帝国的统治根基,外戚与宦官的火并耗尽了朝廷的最后元气,董卓之乱更是将中原拖入万劫不复的战乱深渊。

在那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黑暗时代,无数英雄豪杰、智谋之士如繁星般涌现,在历史的棋盘上逐鹿天下。

其中,有一位出身荆襄望族的谋士,虽未像诸葛亮那样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名传世,也未如郭嘉那般以“鬼才”之誉成为曹操麾下的核心智囊,却以其精准的时局判断、果决的行事风格与深远的战略眼光,在荆州乃至三国初期的政治格局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便是蒯越,字异度。

蒯越出身于荆州南郡中庐县(今湖北襄阳西南)的蒯氏家族,这一家族在荆州深耕数代,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其先祖可追溯至西汉初年的着名辩士蒯通。

蒯通曾以“三分天下”之策游说韩信,虽未被采纳,却也因洞察时局的智慧名留青史。

或许是家族血脉中流淌的智谋基因,蒯越自幼便展现出异于常人的见识与才略,加之家族提供的优越教育资源,他少年时便熟读经史,尤其对《孙子兵法》《战国策》等谋略典籍颇有研究,年纪轻轻便在荆襄士林中崭露头角,与兄长蒯良并称为“蒯氏双杰”。

当时荆州名士庞德公曾评价蒯氏兄弟:“蒯良善谋政,蒯越善谋势,若能得此二人,荆州可安。”

这一评价,也为蒯越日后的人生轨迹埋下了伏笔。

东汉灵帝末年,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外戚势力以大将军何进为首,掌控着京城兵权;宦官集团“十常侍”则凭借皇帝的信任,把持朝政,双方势同水火,剑拔弩张。

何进虽手握重兵,却缺乏决断力,在“是否诛杀宦官”这一关键问题上犹豫不决。

为了扩充自己的智囊团,何进广招天下名士,蒯越因其在荆襄的名望,被何进征召入京,任命为东曹掾,负责官员的选拔与考核。

初入洛阳的蒯越,并未被朝堂的繁华与权力的诱惑所迷惑。

他敏锐地察觉到,何进与宦官集团的矛盾已不可调和,而何进的优柔寡断正是致命缺陷。

当时,何进的部下袁绍等人多次劝其先发制人,尽诛宦官,甚至建议召地方军阀入京助威(这一建议最终导致董卓进京,引发更大混乱),但何进始终在“顾及太后颜面”与“铲除政敌”之间摇摆不定。

蒯越多次在私下向何进进言:“宦官专权已久,党羽遍布朝野,若不趁此时机果断铲除,待其察觉杀机,必先发制人。将军虽握兵权,却优柔寡断,一旦事泄,恐有不测。”

然而,何进对蒯越的劝谏置若罔闻,认为自己身为大将军,宦官不敢轻易加害。

蒯越见何进执迷不悟,心中已然断定:何进必败,洛阳即将陷入血雨腥风。

为了避免被卷入这场无意义的政治灾难,蒯越当机立断,以“家乡宗族事务需料理”为由,向何进申请外放地方官职。

何进此时正忙于与宦官周旋,也未多想,便批准了蒯越的请求,任命他为汝阳县令(今河南商水西北)。

果不其然,蒯越离开洛阳后不久,何进便在入宫面见太后时,被早已埋伏好的宦官斩杀。

何进的部下袁绍、袁术等人随即率军入宫,大肆诛杀宦官,宫中血流成河,史称“十常侍之乱”。

而此时的董卓已率领西凉军逼近洛阳,见京城大乱,便趁机入京掌控朝政,废立皇帝,屠戮百姓,将东汉朝廷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无数留在洛阳的官员、名士或死于战乱,或被董卓胁迫,而蒯越却因提前外放,在汝阳安然无恙。

这一事件,不仅让蒯越在荆襄士林中的声望更盛,更让他深刻认识到:在乱世之中,“明哲保身”并非怯懦,而是基于对时局精准判断的生存智慧,只有保全自身,才能在未来的变局中有所作为。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之乱引发了连锁反应,各地州牧、太守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实则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荆州作为南方的富庶之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北接中原,南连交州,东望江东,西通巴蜀),成为各方势力觊觎的焦点。

此时,朝廷任命北军中侯刘表为荆州刺史,命其前往荆州稳定局势。

然而,刘表赴任之路却异常艰难——当时的荆州早已四分五裂,“宗贼”横行。

所谓“宗贼”,是指由地方豪强、宗族势力组成的武装集团,他们以血缘为纽带,占据城池,掠夺百姓,根本不承认朝廷任命的官员;南阳太守袁术更是虎视眈眈,暗中支持部分宗贼,妄图吞并荆州;此外,长沙太守苏代、华容县长贝羽等人也各自拥兵,不听号令。

刘表刚抵达荆州边境,便被宗贼势力阻拦,根本无法进入荆州治所襄阳,只能暂时停留在宜城(今湖北宜城),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就在刘表一筹莫展之际,他想起了荆襄望族蒯氏与蔡氏。

蒯氏是荆州本土第一望族,掌控着大量土地与宗族武装;蔡氏则与蒯氏世代联姻,蔡瑁之父蔡讽曾任东汉太尉,蔡瑁本人更是荆州军界的核心人物。

于是,刘表在宜城设宴,邀请蒯越、蒯良兄弟与蔡瑁前来商议对策。

宴席之上,刘表向三人倾诉了自己的困境:“今荆州宗贼作乱,袁术窥伺,苏代、贝羽割据,我欲抚定荆州,却无计可施,还望三位先生教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