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唐代边关情况 > 第292章 王忠嗣回京(第1页)

第292章 王忠嗣回京(第1页)

高适与岑参,乃唐朝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人,更是中国文学史上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论及诗歌,世人首先想到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这两座丰碑。但若论边塞诗,则首推高适与岑参,即便李白杜甫在此领域也要稍逊一筹。

高适、岑参的名声虽不及李杜响亮,却也是青史留名的大诗人。

此刻他们竟与杜甫一同前来,令李乾既惊且喜。这样的才子,来得越多他越是欢喜,连忙拱手行礼:“见过二位先生。”

“高适见过李将军!”

“岑参见过李将军!”

二人受宠若惊。以李乾的身份地位与声望,能如此礼遇他们,实是莫大的荣幸,堪称三生有幸。

“三位先生,请!”李乾侧身肃客。

“李将军,请!”杜甫三人喜不自胜,正要随李乾入府。

“李将军,且慢!”一位大臣突然出声。

“何事?”李乾眉头一挑,目光如剑。

“下官有一事不明。我等朝廷命官前来求见,将军避而不见,为何独独青睐这三个穷书生?”这位大臣挺直腰板,朝杜甫撇了撇嘴,“如此酸儒,有何值得接见的?”

“正是!”这话说到群臣心坎里,众人齐声附和。

这般狗眼看人低的言论,着实伤人自尊。泥菩萨尚有三分火气,何况是诗圣杜甫?他当即脸色一变,正要发作,却被李乾挥手拦住。

“我要见谁,轮得到你来过问?”李乾面色一沉,声如闷雷,威势逼人。

“将军息怒,下官只是好奇,纯属好奇。”那大臣连忙赔笑解释。李乾声望卓着,权势滔天,若真触怒了他,自己绝无好果子吃。“还请将军海涵。”

“你说他是酸儒?”李乾指着杜甫,厉声质问,“你哪只眼睛看出他像酸儒?”

“这个。。。。。。怎么看都像酸儒啊。”虽畏惧李乾威势,那大臣仍嘴硬地嘟囔着。

杜甫眉头紧锁,愤懑难平。这些年来他四处奔走,虽常遭冷眼,却从未受过如此当众羞辱。

“你可曾听过一句话:英雄亦有落魄时?”李乾目光如电,直视那位大臣,“纵是姜太公,七十方为相。在此之前,落魄潦倒,衣食无着,何等凄凉?韩信曾不能糊口,只得依靠漂母度日,更受胯下之辱。一旦得势,却能挥军定天下。本朝的尉迟恭,原是北地一铁匠,衣食难继,自追随太宗皇帝后,功震天下。”

这些皆是青史留名的励志典故。在他们发迹之前,都曾历经困顿,甚至食不果腹。但一旦得遇明主,便一飞冲天,名震天下。

那大臣哑口无言,沉吟片刻道:“将军高见。但并非每个落魄之人都能成为英雄。”

“好,那我问你,”李乾目光灼灼,“你如今身居高位,贵为朝廷大臣,你的文章如何?”

“回将军,若论用兵打仗,下官或许不如您。但若论作文章,下官正是凭此科举及第,成为大唐臣子。”大臣面露傲色。

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至隋炀帝时得以完善,取代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成为历代重要的取仕制度。尽管后世对其多有诟病,但不可否认,这比起汉代的“举孝廉”和九品中正制已是巨大进步。

唐朝大力推行科举,太宗、武则天和玄宗都在此倾注心血,发掘了大量人才。

朝中大臣十之出自科举。与后世不同,唐代科举注重实干,选拔出不少能臣良相。能中科举者,必然文采斐然,故此人颇为自傲。

“那我再问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得如何?”李乾声如雷霆,震人耳膜。

“妙!写得妙!”群臣齐声喝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仅是诗句,更是哲理名言。即便千年之后的现代,仍是劝学的经典名句。稍有见识之人都知此句精妙,众大臣自然交口称赞。

“你可知这诗出自何人之手?”李乾再度发问。

“将军,是何人所作?”这正是群臣心中所疑,无不期盼地望着李乾。

“正是你们看不上眼的‘酸儒’所写。”李乾冷哼一声。

“谢将军仗义执言。”杜甫感激不已。

杜甫心中明镜似的清楚:从今日起,他将名动长安。能成为李将军的座上宾,想不出名都难。

更别说李乾当众吟诵他的诗句,这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必将传颂天下。对苦苦挣扎多年的杜甫而言,这无疑是天大的喜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