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远转过身,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他们以为能用政令扼杀我们,却没想到,资本和媒体,比政客更懂得谁在重塑未来。”
他指着电话。
“这张封面,不是一份荣誉,它是我们反击的号角!是我们掀翻牌桌的底牌!”
“现在,”
他一字一顿地问,“谁还觉得,咱们顶不住了?”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下一秒,不知是谁,第一个站起来鼓掌。
紧接着,山呼海啸般的掌声,席卷了整个房间!
曹坤的脸上,老泪纵横,充满了劫后余生的狂喜,和对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内心崇拜。
他明白了。
从一开始,这位年轻统帅所思考的,早已不是如何“活下去”。
而是在这场全球瞩目的绞杀战中,如何赢,并且赢得漂漂亮亮!
《时代》周刊的封面故事,如同一场飓风,迅速席卷了全球金融与科技界。
华尔街的论调悄然转变,开始讨论远新集团的未来价值与孟远本人的领袖魅力;
欧洲那些见风使舵的合作伙伴,态度从决绝变得暧昧,试探性的邮件塞满了远新海外事业部的邮箱;
国内舆论更是彻底沸腾,将孟远塑造成了新一代商业英雄的图腾。
集团股价应声反弹,短短三天,收复了近半失地。
可孟远比任何人都清楚,舆论胜利,只是暂时的喘息。
真正的绞索,依然套在脖子上——那条被斩断的供应链,并未因此接上。
这场极限绞杀,像一面镜子,不仅照出了敌人的凶残,更照出了内部存在的问题:
核心技术依赖海外、管理团队良莠不齐、面对复杂局面缺乏足够多的多面手人才。
攘外,必先安内。
要打赢这场持久战,光靠他一个人的神机妙算远远不够。
他需要一支能打硬仗、能独当一面的现代化的团队。
于是,在《时代》封面事件发酵的一周后,远新集团内部的“黄埔军校”——远新学院,一期“将校班”秘密开课。
能坐进这间教室的,都是集团未来的栋梁。
既有跟着他从零打天下的草根元老,也有他重金从世界各地挖来的精英才俊。
孟远要做的,就是在这间小小的教室里,完成一次残酷的内部“筛选”与“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