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大仙是怎样炼成的
莫大仙出生在古吉拉特邦的一个落后小镇,沃德讷格尔。
那里别说公路,就连铺设水泥的单车道都没有。
泥土路旁常有骆驼拉着木头拖车费力的往前走,车上高高堆着木材,不时还有妇女头顶水桶从路边走过。
小镇没什么楼房,破败的寺庙屋顶在木头房子间若隐若现。
街上有不少卖杂货的窗口小店,或是随处可见的茶水摊。
莫笛的种姓叫甘奇,在梵语里表示制作食用油的人,属于吠舍副种姓。
他出生的年代,沃德讷格尔又小又穷。
没有电,更没有自来水。
教育水平低,医疗条件约等于无。
除了偶尔可以在镇上的小剧院看场宝莱坞电影外,还有一条通往艾哈迈达巴德的铁路。
那个年代印度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来岁,八成以上的人都是文盲。
莫笛一家九口人挤在逼仄的土屋中,房顶是铁皮的,就和城市里的许多贫民窟一样。
他小时候帮父亲在火车站外泞泥的环岛上卖茶水,周围多是这种小摊或者卖苦力的人力车夫。
火车站只有一个站台和一条窄窄的铁轨,瓦楞板制成的黄色雨棚充当月台,棚顶上有小镇的名字。
学校就在火车站对面,放学后莫笛就去茶摊帮忙。
他会拿着茶壶和杯子,跑到车厢里问有没有乘客想喝茶。
这样的童年和印度大多数孩童一样,不足为奇。
要说莫笛的例外之处,那就是他喜欢去镇子外的乡村阅兵场。
他打八岁起放学回家,不是去茶摊帮忙,就是扔下书包,跑去参加国民志愿团。
集会现场,一群穿着制服和卡其布短裤、手拿棍棒的成年男子和男孩一起做团体健身操,唱爱国歌曲。
这是右派印度教组织,在全印度有几百万成员,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分部所在。
圣雄甘地是古吉拉特邦人,国民志愿团的发源地也是古吉拉特。
最后甘地就倒在了国民志愿团人的枪口之下,听起来很讽刺。
因为这件事,国民支援团在几十年中前后被禁止过三次。
赫努努直言,“这些人手上沾有圣雄甘地的血。”
这个组织本身不推举候选人,却拥有极大的政治影响力,印人党就脱胎于此。
许多党内位高权重的政客,前期都是国民支援团成员。
莫笛小时候就喜欢参加这样的半军事化集会,他还会到学校向同学们发表有必要尊重印度军人的即兴演讲。
每次能讲十到十五分钟,他的演讲才能从那时候就开始锻炼。
在国民志愿团的影响下,莫笛坚信:伟大的印度文明被带上了一条弯路。
十八九岁时他和家里大吵一架后,离家出走。
他不喜欢家里给他订的娃娃亲,他在蹒跚学步时就和邻村一个叫贾苏达本的女孩定下婚约。
在十八岁时莫笛在家人的强令下与自己小一岁的女方举行婚礼,但这显然与他的个人意愿相悖。
没多久他就离家出走,据说是去喜玛拉雅山进行朝圣之旅。
两年后莫笛带着一小包衣服回家,但没等他母亲高兴,第二天一早他又收拾包裹再度出发,这次是永远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