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就到了重阳节。
九九重阳,登高望远。头插茱萸思亲,友人相聚共饮菊花酒。
徐家一早就送了帖子来,约林家一起去珈蓝寺游园登高。
贾敏拿着帖子笑道:“徐家来的媳妇说了,他们家得了两篓好螃蟹,每一只都有半斤左右,让咱们家备好菊花酒,到时候一起饮酒品蟹。”
“那敢情好。”林如海捋着胡须笑道,“八月中秋时因着高宏,好好一个节气没过好。这回可得好好松快松快。”
提起徐家,他就忍不住想起未来女婿徐茂行,顺嘴就问道:“二郎那孩子也有三岁了吧?也不知徐家那边有没有给他启蒙?”
贾敏想了想,说:“倒是没听说徐家请蒙师,大约徐大人爱惜幼子,要自己教呢。”
听着父母讨论徐茂行的启蒙事宜,林黛玉就忍不住低头笑了起来,引得林如海夫妇侧目。
夫妻二人对视了一眼,由贾敏开口问道:“玉儿莫非知道什么内情?”
黛玉忍住了笑,却不直言,只是摆手道:“没什么,许是徐家有什么别的安排呢。”
林如海想想也是,女儿遇到那徐茂行时,双方都已到了婚娶之龄,哪里会知晓这么早的事?
或许是女儿想到了什么和徐二郎相处的趣事吧。
对于这个算是失而复得的女儿,夫妻二人都很宽纵,但具体的表现形式却又各不相同。
贾敏主要表现在把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在了女儿身上,也顺着女儿的意更爱自己了。
对于林家的香火,她虽不至于完全不在乎了,却也不似从前一般几乎魔障了;
至于林如海,则表现在对女儿的教养上,是完全按照教养儿子的标准来了。
前世时他虽然也精心教养女儿,但那不过是因着膝下无子,把女儿充做儿子养聊以慰怀罢了。
两者看似差别不大,但实际上却是截然不同。
对于这一点,当事人林黛玉的感触最深,也因此心情有些复杂。
人就怕对比。
如果林黛玉不曾遇到一个徐茂行,那林如海绝对算是这个世道上的好男人。
他尊重嫡妻,爱护女儿。就算纳妾也只是为了延续香火,从未做过宠妾灭妻之事。
可是,比起徐茂行无论是对她还是对他们的女儿,都是人格上的平等,发自内心觉得女儿就是该有和儿子一样的受教育权和继承权,林如海做的这些,显然就不够看了。
到了重阳这日,贾敏先安排了两个姨娘在家过节,一家三口才乘着马车,各自带着随从仆妇。前面有衙役开道,后面有家丁随行。虽只一家三口,却也是浩浩荡荡。
沿途的百姓根本不敢抬头,更别说往前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