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里有些迟疑地走上前,牛皮不错,那就是鼓身有问题?
“聂老师,鼓身里面掏空是大家一起做的,整个设计和雕刻是我完成的,是不是鼓身不够薄?
音感听上去有些闷是吗?我不懂乐器,我第一次做,跟您请教一下,什么样的声音才是正常的?”
“正常?你们这个鼓就很正常,我听别人说你们要做南诏时期的象脚鼓,以为你们闹着玩。
这下我真切感受到了遥远的古代象脚鼓声音,我个人认为应该是这样的声音。
鼓身的厚度刚好,打薄一点的话,声音会更清脆,但缺力量感。
我也没听过古代的象脚鼓声音,总体来说,算是合格品。象脚鼓单独奏的话,不够有气势,需要与别的乐器一块演奏,才能突出。
我再来一段,你们仔细听啊。”
苏郁繁打开摄像机,同时用手机录屏,见证他们做出的第一个南诏象脚鼓。
现代的象脚鼓已经没有象脚,普遍放在地上拍打。
聂老师很专注的演奏完一首完整的打击乐,苏郁繁他们都很震惊,难道这鼓还挑曲子吗?
西里突然发现了一个知识盲点,这个是有鼓杆的象脚鼓,需要扛在肩上完成演奏,而不是放在地上。。。。
刚才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侧面打击鼓面发出的声音怎么能和正面打击的音质一样呢?
“聂老师,我跟您请教一下,有鼓杆的象脚鼓,应该扛在肩上拍打吧?或者由另外一个人来完成拍打?
如果您这样放在地上斜靠着拍打,声音与腾空在肩膀上发出的会不会不同?”
“你别说。。。。你提醒我了,最原始的象脚鼓,确实是扛着打的,你这个做的太大,我一个人扛着又要打,有点难度,你来扛,我来选一曲再试试。”
西里二话不说,马上拎起鼓杆扛在肩头,但他觉得应该还缺了什么。
现在的鼓已经去处了鼓槌,鼓面很多事人造皮,用手拍也不会累。。。。
但是这是古代的象脚鼓,又是黄牛皮,手掌绝对演奏不出更响彻的声音。
聂老师废了半天劲,用尽了全力拍打。
可是声音还是没有多少改变。
西里摆好象脚鼓,哈哈大笑起来:“家人们,这种象脚鼓要用鼓槌敲!人的手掌拍下去,力量有限,发挥不出它原来的音质。
既然聂老师觉得鼓没问题,我们再做几幅鼓槌来试试。
上色的事交给美术组完成,不能出一点差错啊。我们今晚就来研究鼓槌的事!”
美术组参考了南诏时期的石窟用色,以及一些少民的配色方式,慎重的选用红黑两种厚重的颜色交叉上色。
着色的方法主要是掌握木料的本质和花纹在颜料的覆盖下还依然可见,有些木纹通过染色更加清晰。
所以在调配颜色时不宜过厚,颜料与水的比例约是三十比一,要适当的稀薄,呈透明状。
如果颜色调配得当,上色三遍就可以了,但要干一遍上一遍,上色的刷笔含水量不宜过多,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有些深凹处积淀颜色易产生不均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