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事安排妥当,因为电报的缘故,布道队需等到电报制作好后,并且参加完培训班,再次向莫卧儿而去。
布道队狂信徒多以家庭为单位,居住在香泉镇,此刻得了皇帝的安排,便纷纷卸下行囊,先去神谕科拜见汤若望,汤若望勉励一番,将他们打发走。
另一边,骑士团连同轩辕德忠,乘坐轨车回新义镇。
如今新义镇是有通勤车的,有点类似大巴士,可以乘坐一百二十人,有专门的司乘负责驾车。
骑士团乘坐的则是临时线路轨道车,朱有建也时常会去新义镇走上一遭,显然通勤车不足以承载大队人马,韩赞周合计着干脆弄一条轨车去新义镇,有客车厢,也有货车厢,正好可以顺便从养殖场运货。
通勤车其实是为了医科设的,新义镇居住的都是快应队家眷,保生堂其实就是做产检的,保育堂更像月子中心,只是提供指导,不接受居住,医科每日都会派妇科研究员过去做服务。
太监团自然也是有居住的,与紫禁城内不一样的是,他们被安排在一区宿舍楼。
自从使节团离开后,迎宾楼被空置出来,乾德皇帝考虑到空置不太好,正好周边也有不少空地,干脆围着迎宾楼建宿舍楼。
至于几名大太监,自然是有去处的,曹化淳、方正化、高起潜在西苑是有专门居住点的,被称为小东殿,与王承恩、王德化比邻。
空房间多出五六处,自然有高宇顺父子与卢九德的,当然还有韩赞周的。
林有德与刘二逄、张真至不在此处,而在挂甲屯监卫营地,之前从川蜀归来,不知乾德皇帝与他们说了什么,自此就待监卫营,哪里都不愿去。
徐琳达是个例外,她是走读生,朱有建特意把巳时的一半时间留出来给她授课,还特意说明,若是遇上朝会的日子,便索性歇着。
这话刚落,徐琳达眼圈就红了,忙屈膝行礼,声音里带着颤:
“多谢先生。”
自她三岁记事起,身边的人要么觉得她的问题“古怪”,要么只含糊应付,如今竟有人愿意耐着性子听,还能把她那些“为什么井水冬暖夏凉”“为什么硫磺烧起来会冒烟”的疑问,讲得明明白白,这份知遇之恩,让她满心感激。
朱有建倒对这个学生颇为满意。
徐琳达性子乖巧,从不会问些他没法解释的事——
比如“天上的星星能不能摘下来”,或是“人死后去了哪里”,问的全是他能靠前世知识解答的范畴。
就说化学理论,他心里算过账:
每天半个时辰,一个月按二十天算,撑上一阵子,总能把基础打牢。
至于能教到什么程度?
他估摸着,大抵能到初中化学课前半个学期的水准,至少能让她分清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水是由什么构成的。
可一想到后续,朱有建就犯了难——
等教完基础,总不能用前世的元素符号吧?
他总不能直接把“o”“h”写出来,得让徐琳达自己琢磨出属于大明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