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明朝之我是崇祯 > 第695章 群架事件无线电报三(第2页)

第695章 群架事件无线电报三(第2页)

其实李雷闪和朱慈炤早有分工:

李雷闪主攻电池的性能优化,从电极材料到电解液配比,一门心思钻在“怎么让电量更稳、用得更久”上;

朱慈炤则聚焦发报收报机的结构改进,琢磨着“怎么让信号传得更清楚、机器更小巧”。

俩人扎在工坊里一年多,经了无数次实验失败——

电池漏液、发报机没反应是常事,后来得了物理科大佬们的理论支援,再加上朝廷不计白银成本地“烧钱”采购材料,总算有了成果:

能稳定供电的电池基本研制成功,发报收报机也熬过一次次试错,有了能实际运转的雏形。

连关键的“橡胶裹铜线”这步都搞定了——

为了防止铜线漏电,他们专门用南洋运来的橡胶熬成胶,裹在铜线外层做绝缘。

虽说这项目也烧了不少钱,但好在延安府刚勘探出一处小型铜矿,铜料供应一下子松快了,解了燃眉之急——

不然按之前的消耗速度,皇帝怕是真要下令熔些黄金来做金属线应急了。

如今《海疆录》上已经添了铜矿需求,研究院还专门编了本《铜矿勘探与初采手册》,供后续采挖队伍参考。

既然核心的电池和发报机都有了,俩人当即决定开始实地实验。

他们带着工匠铺设裹了橡胶的铜线,从最初的一百尺短距离开始试,信号稳定后再慢慢加到一千尺、一万尺。

一边铺线,一边根据发报、收报的效果调整设备——

信号弱了就改进电池功率,字符乱了就调整机器齿轮,电池的体积也在一次次优化中,从最初的“半人高”渐渐缩小到“能搬着走”。

等推进到远程搭建时,俩人干脆各带一队工匠,分别从两端往中间铺设铜线。

起初一切顺利,直到昨天下午,总长十万尺的铜线终于对接完成,正式的远程信号实验才算开始:

李雷闪在东边的实验点负责发报,按顺序发送预设的字符;

朱慈炤在西边的实验点负责收报。

可结果却不太理想——

李雷闪完整发了二十个字符,朱慈炤那边只断断续续收到六个,剩下的要么没信号,要么字符错乱,连不成完整的信息。

也正因这失败的实验,俩人才从“该改电池还是改机器”的争论,闹到了动手。

朱慈炤把发报机的齿轮、收报机的线圈拆了又装,反复检查了好几遍,连接线的铜钉都挨个拧了一遍,确定机器本身没半点问题;

另一边李雷闪也拿着自制的测量工具,把电池的电压、续航测了个底朝天,数据和之前的实验记录分毫不差,同样没找出毛病。

起初俩人还沉下心,凑在一起顺着信号问题排查,直到带着工匠顺着铜线往前找,才终于在中段发现症结——

李雷闪负责铺设的那段铜线,有一处接头没接牢固,不知什么原因,是断开的,导致电流信号没有接续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