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大多是在陆地上丢了土地、没了生计,实在活不下去,才转到海上讨生活,起初只是抢点粮食,慢慢就成了专靠劫掠商船为生的海盗,手段也越来越狠。
欧洲人来到大明沿海后,跟着当地豪商学了“亦商亦盗”的路子——
运货时是商人,见着弱小船队就当海盗,还把这一套发扬光大。
只不过他们的劫掠对象很固定,基本只针对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其他欧洲国家的商船,算是欧洲人自己的“窝里斗”,很少招惹大明的船只。
但真正把“海匪”当成国家政策来推行的,是东吁人。
他们朝廷暗中支持船队,专门盯着波斯商船和阿拉伯商船抢——
这些船常载着丝绸、瓷器和黄金,油水极厚;
而白古苏丹国恰好成了他们的“幌子”,东吁人抢完船后,故意留下白古的信物,让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压根没怀疑过背后是东吁人在动手,这招让东吁人屡屡得手,赚得盆满钵满。
如今大明也掺和进了这片海域,卢九德更是把“海盗活儿”干得专业:
按朱有建的想法,以后海洋上所有有价值的资源,不管是欧洲的、南洋的,还是波斯的船,载着香料、银矿还是染料的货,都得列进劫掠名单里,半点不含糊,要把海上的好处牢牢攥在大明手里。
有意思的是,大明在海上任由“海盗”打理劫掠,陆地上则以走私为补充,悄悄把南洋的稀缺物资运进关内;
以大明的国土面积和物产体量,压根看不上海上贸易那点“三瓜俩枣”,对外也始终坚持“不与民争利”的国家战略——
表面上不碰民间贸易,暗地里却用舰队和走私,把海上的核心利益全占了。
其实朝廷早对中南半岛有了规划:
原本打算鼓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的土司部落南下,推行“谁占土地归谁”的政策——
土司带兵拓土,朝廷承认其领地归属,还会提供种子、农具支持,借此一步步拓展大明疆域,也算给贫瘠的土司部落一口饱饭吃。
没成想张献忠突然入川,打乱了全盘计划;
后来想帮榜葛剌对抗莫卧儿帝国,又惹得莫卧儿震怒,派兵封锁了中南半岛北部通道;
紧接着活僵肆虐,从吐蕃一路祸祸到云南,别说鼓励土司南下了——
云南几乎人口死绝,连传承数百年的黔国公府都没了踪迹,贵州人口减了一半多,也就广西靠着多山地形勉强保住些人口,整个中南半岛更是成了荒无人烟的区域。
这显然不符合乾德皇帝拓展疆域的利益,可眼下处处缺人、处处残破,却毫无办法。
如今大明最缺的就是人口,缺到户部官员算来算去,都没人知道要多少年才能恢复到战前水平。
也正因如此,朝廷对倭岛的政策不得不改:
原本是打算纵容多尔衮在倭岛推行灭绝政策,借他的手削弱倭人势力,免得日后生乱;
可现在根本行不通——
中南半岛急需大量人口填充,才能重启拓殖计划,哪还能让倭岛的人口白白损耗?
只能先让多尔衮暂停杀戮,把倭岛人口收拢起来,日后再分批迁往中南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