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开放的人是什么意思 > 第22部分(第1页)

第22部分(第1页)

兰?0年代以前甚至连犹太人都没有,就算现在这些大公司里的黑人、少数民族族裔都还是很少,而且地位不会太高。一个中国人在摩根斯坦利这样的跨国投资银行,充其量也就是做到大中国区的负责人,以后的发展就很有限了。”

了解自身所处的客观环境,其实就是定位这个环境和群体中自我位置的过程。你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和环境?这个社会和环境最急需的人才是什么?它最多能给予你什么?它对你有什么影响?你是不是这急需中的一员?能不能成为主人?如果处在不利的环境,你能改变这些客观现实吗?如果不能改变时代和环境?你又应该怎么做?

人生策划,必须要弄明白这些问题。

2.我要做什么?

托·卡来莱尔有句名言:“在生活中,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得到什么,而在于我们做什么。”

开放式人生策划的第二步,就是要将“我想做什么”和“我必须做什么”结合起来,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也就是确立自己真正的目标。

目标学是一门庞大复杂的学科。

每个人都有无数的理想、志向、欲望、渴望、愿望、期望,目标可能包含这些因素,却不等同于这些名词概念,因为它指向的是一个符合SMART五要素、具体可执行的事物。根据时间来分类,我们可以划分为远期、中期、近期目标;根据地位来分类,我们可以分为主要、重要、一般目标;如果根据主观意愿来分类,我们可以分为理想性目标、现实性目标、被迫性目标。我们的理想、爱好、兴趣,换句话说,我们喜欢做什么,一般都属于理想性目标,这是我们最主动最本真的目标。

第5章 有效策划(6)

确立一个真正的目标并不容易。在心理学上,目标起码具备四个特质:

——目标要能激励人们采取具体的行动来完成某件事情或取得某种成果;

——目标要令人们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事情或要取得什么成果;

——目标要令人们知道,要完成这些事情或取得这些成果,需要采取什么相应的行动;

——目标要令人们想象到完成这些后的心理反应,譬如获得成就感。

有目标和没有目标的人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长期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家庭背景等相差不大的年轻人。最初的调查是: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着清晰而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哈佛大学再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是3%目标清晰而且长期的人,尽管中间或许有过方向的调整,以及目标的实现未必尽善尽美,但他们基本上都成为了自己所奋斗的领域的顶尖人士:白手起家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等。

10%目标清晰但比较短期的人,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中间走过一些弯路,但大多数短期目标最终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60%目标模糊者,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有安稳的生活与工作,但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成绩。能成功者,只有少数特例。

27%没有目标的人群,如果25年来都没有改变自己,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生活不如意,经常失业,习惯等待社会救济,并且习惯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确立目标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我想做什么”到“我要做什么”的过程。

而从“我想做什么”到“我要做什么”,首先就要分清“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一般来说,“我要做什么”,最理性的衡量就是现实原则,根据商品化规律,做最有利可图的事,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最感性的衡量则是“主观意愿”原则,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做“我想做的事”、“我最愿意做的事。”“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区分,就在于注意一个道德前提以及现实原则和主观意愿原则。

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是人类竞争的游戏规则。

北岛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美国开国三杰之一的富兰克林,在他的文章《给一个年轻商人的忠告》中曾说:“切记,时间就是金钱”;“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切记,金钱具有孳生的繁衍性”。

这些无形无价的主观资产,卑鄙者会看作不名一文,高尚者则会看作“千金难买”。不过,你认为它值多少,它也许就值多少。

现实原则实际上则是强调进行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s)。

中国有句古话:“毒蛇噬臂,壮士断腕,非为不爱,实为命故。”

沃维纳格也有句名言:“最容易犯错误的,就是那些仅仅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行动的人。”

“我要做什么”的最终确定,其实就是在“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下寻找平衡和综合的过程。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因此影响个人成功的因素也各有一本“难念的经”。当我们需要超越时,最关键的步骤也许是磨好那把尖刀——依赖优势。而当你需要守成时,也许就像一个木桶,关键在于补高短板,如一个胆怯保守的人,要增加勇气;一个专断的人,成功可能特别需要注意多听意见。

策划人生必须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国际律师协会亚太论坛主席、DLApiper律师事务所的著名律师陶景洲,曾被媒体称为“中国反倾销第一人”。他的经历正是策划人生的典型范例。

1977年,陶景洲参加高考,母亲因为不想让他离家太远,悄悄把志愿填成安徽师范学院,但陶景洲又自做主张改成了北大,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1982年,陶景洲从北###律系毕业后,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继续读研究生;二是出国去读预备研究生,但还要通过考试。渴望人生开放的陶景洲又不顾许多朋友“保险为重”的建议,选择了后者。

第5章 有效策划(7)

在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的第二年,陶景洲意识到留学必须走进当地社会现实:“如果在国外仅局限于看完老师给你的参考书,局限于把语言学会;可能意义不大,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这种移民政策开放国家,学会怎么和当地人打交道,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融入当地社会,这才是真正地学习。”于是,陶景洲设法进入了一家法国律师事务所实习。

正是这一系列的策划和积累,陶景洲完成了惊人的蜕变和成长。在他出版第一本法学专著时,法国比较法学界泰斗丹克教授曾这样惊叹说:“5年前的一个普通中国助学金的使用者,说着糟糕的法语,现在已修完法律的高级文凭,并在一家大型国际律师事务所积极地工作着,还能在北京和巴黎两个社会中应付自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