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房价问题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的增长早就超过了人口倍数的增长。但是,为什么住房的供给会越来越紧缺呢?最为关键的问题还是现有政策条件让更多的人进入房地产投资。

也就是说,在我上述所指出的条件下,如果房地产市场只是投资市场,那么住房的供给在什么时候也是无法满足这种投资者无限的投资需求的。这就是说,如果政府的房地产市场不改变,房地产市场发展模式不改变,那么房地产市场价格要炒得多高,市场是很难断定的,除非到房地产泡沫最后崩溃。

对于这些问题,最近的24号文件、359号文件、39号令,有了一个明确的态度。也就是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应该是消费者的市场,是解决居民基本居住条件的市场。对于房地产市场投资者,当然政策也不反对,但是既然是个人投资,是为了增加收入,那么个人投资房地产就得承担风险,就是按照市场的价格与机制来做。如果个人觉得这个房地产市场投资风险过高,投资收益不理想自然进入这个市场的人会减少。

特别可喜的是,对于359号文件的第二套住房的界定,在各家商业银行出台细则之前,网上争论得十分激烈,不少人总是希望按照自己的利益来出台细则,提出各种各样有利于自己的第二套住房界定的理由。但是,尽管这种第二套住房界定争论十分激烈,最后国内商业银行的主流意见还是采取更为公允的方式对第二套住房作出了清楚的界定。甚至于,不少商业银行提出家庭已经购买过一套住房并付清贷款的,如果再购买住房要贷款也以第二套住房来界定。可以说,这些界定看起来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人的要求不高,不就是增加一点儿首付吗?不就是增加一点儿贷款利率吗?但是就这样一点点变动,对市场影响极大。足见目前房地产市场区分住房的消费与投资的十分重要性,也足见目前房地产市场有多少人在房地产市场投资。如果国内房地产市场如其他国家那样对房地产投资有更多的限制条件,那么国内居民对房地产市场投资肯定会更加减少了。可相信,随着政府信贷政策进一步紧缩,随着房地产税收制度进一步完善,那么政府对房地产投资限制会更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内房地产市场真正持续健康发展。

还有,就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来说,由于这个市场是中国从来就没有过的事情,房地产市场的制度规则是相当不完善的,加上土地的公有制,让房地产市场的利益关系更是复杂。这也让我们的一些房地产企业利用房地产市场的制度缺陷瞒天过海。最近由《南方周末》披露出的张家界土地转让违规问题,说的就是地方政府一些官员如何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合谋来侵占国家及民众之利益。可以说,一些房地产企业暴利基本上是这种合谋之结果。既然报道已经把这些问题披露了出来,那么相关的职能管理部门也会知道其问题之要害,也预示着最近对房地产市场土地出售问题全面整顿新的高潮开始。

有媒体报道,深圳有一家较大的房地产中介机构的总经理携款逃跑。还有媒体说,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预示着无论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是中介机构都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也预示这些地方的房价并非如政府公布的数据那样阳光一片,反之可能会成为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整的拐点。对此,尽管我们不能够断然结论,许多方面还得进一步观察,但是显示出的问题意义是重大的。

总之,国内房价暴涨已经有一些时候了,中国是不是只有上涨而不可下跌的房价呢?这岂不是与市场的基本规则相违背吗?就如目前的股市一样,早些时候不也是有许多人在说中国的股市会如何如何吗?股市的价值应该如何来重估吗?但市场给予答案是谁也逃脱不了市场基本规律的,市场的价格永远是上下波动的,从来就没有只涨不跌的价格。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难道它能够超越市场的基本法则吗?(本文定稿于2007年11月20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楼市快速上涨价格会出现逆转吗

对于当前的国内房地产市场,一边是政府部门公布的数据,房地产市场价格还在持续上涨。比如,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近来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再创2006年以来的新高。二手房市场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房销售价格也同比上涨。而深圳与北京这样一线城市房价上涨最快。

另一边,从媒体传来的消息看,深圳楼市继续着8月份以来的市场成交低迷状况,10月份深圳新房市场日均成交住宅不足60套,较9月份下降一半以上,而11月上旬,深圳新房日均成交仅在30套左右。而曾经以半年上涨四五成的数据演绎着特区速度的深圳房价近来也开始松动。

与深圳相邻的广州同样是楼市成交低迷。10月份,广州十区商品住宅签约量为4502套,较上月下降;其商品住宅均价为11973元/平方米,环比增长。进入11月后,广州楼市成交低迷状况将更加严重。

在北京和上海,尽管房价依然坚挺,但成交量成急剧萎缩之势。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11月5日至11日这一周,上海楼市尽管供应量有一定幅度增加,但住宅类房源仅成交4332套,比前一周的5457套跌了。

同样,在北京,住宅的成交量也在急剧萎缩。根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数据,11月5日至11日这一周,北京市期房住宅日均签约量比前一周每天少了近100套。9月和10月,北京期房住宅的日均成交量都不大,分别为391套和404套。

看到这些数据,有人会问,早些时候快速上涨的房价是不是会出现根本性的逆转?如果逆转又在什么时候开始?如果不是逆转,这种高房价下的成交量萎缩以及部分城市房价的下跌,是不是国内房价上涨楼市的短暂喘息?

对于这样的现象、这样的问题,如何来判断、如何来回答?关于房价的社会评论之多,网络关注度之高,相关文章的浏览量之大;说明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是由于房价快速上涨、目前房价过高,绝大多数民众都希望过高的房价能够有所下降。也就是说,快速上涨的房价逆转是国内绝大多数民众的希望。二是过高的房价已经激起了绝大多数民众与房地产市场对抗的心理,这就使得已经把房地产市场价格过高的经济问题开始转化为社会问题及政治问题。可以说,如果中央政府对此不能足够重视,那么它给整个社会带的问题会更多、更为严重。三是对房价上涨的松动,绝大多数民众希望政府的政策能够有所作为,但是根据过去几年的经验,民众既希望但又不太敢相信政府的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作为。正是抱着这样一些心态,太多人都对目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十分关注,特别是希望我们的媒体、我们的政府能够给予他们一个清楚的答案。

对于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形势,我们如何来理解,又是如何来判断?大家应该从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是房地产是一个生产周期性较长的行业,价格变化往往也会反映在较长周期中,因此,如果房地产市场价格发生了逆转,大家也不应该太着急,不要希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要静观其变,这样才能有利于个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决策。

二是房地产是不动产。国内房地产市场是由一个个分割的市场组成的,因此,各个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变化也是不相同的。既然房地产是一个个分割的市场,因此各地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程度、价格高低及涨跌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城市的民众不可用同一标准、同一方式来判断当前各地的房地产市场形势,而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分析。这样不同地方的民众才能够对自己所在的市场作出清楚的判断。

比如说,国内一线城市早几年的房价上涨快,特别是一些城市房地产炒作较严重,那么这些城市的房价泡沫成分就会高;而内地一些城市,由于起步晚,发展慢,价格水平可能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因此房价的泡沫成分也就可能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价格上的逆转,它也应该是一个一个地方、一个一个城市,而不是全国性逆转。尽管从这两年房地产市场增长情况来看,国内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掀起了全面投资过热的高潮,但实际价格上涨差异性仍然很大。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国内各地方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当地房价早几年的上涨幅度及将这种房价上涨幅度与当地居民的收入支付水平来比较。如果房价上涨过快、上涨价格过高,与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或购买能力差距大,那么居民消费能力就小,房地产泡沫就会较大,那么这样的地方房价调整就会快一些或早一些。

二是目前房地产市场发展模式重新认识并改变的程度。如果政府决心要改变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模式,那么房地产市场的重大利益关系就得调整。对此,十七大报告已经给出答案,住房就是民生。因此,从最近出台的24号文件、359号文件及39号令来看,政府房地产市场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的调整。如果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模式有重大的调整,那么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利益格局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尽管早几年政府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有许多不理想之处,但是从这几年的文件已经可以看到这种利益关系调整的曙光。

比如,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模式,24号文件、359号文件、39号令,有了一个明确的态度。也就是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应该是消费者的市场,应该是解决居民基本居住条件的市场。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当然政府的政策也不反对,但是既然是个人投资,是为了增加收入,那么个人投资房地产就得承担风险,就是按照市场的价格与机制来做。在这样的政策条件下,如果个人觉得这个房地产市场投资风险过高、投资收益不理想自然进入这个市场的人就会减少。

三是政府如何把一些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原则转化成可操作的政策。房地产市场可以通过银行信贷、税收、住房保障等政策来调整。比如,359号文件对于第二套住房的界定。尽管这种第二套住房界定争论十分激烈,最后国内商业银行的主流意见还是采取更为公允的方式对第二套住房给出了清楚的界定。这些界定,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投资者来说,市场准入门槛并没有提高多少,但其影响是相当大的。

对此可以看到,尽管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各家商业银行对住房按揭贷款竞争十分激烈,但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基本道义上仍然是站在绝大多数人利益一边。再就是从商业银行防范风险角度来看,国内商业银行这样做也是有利防范其风险的,美国的次贷问题已经给国内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359号文件对目前房地产市场住房的消费与投资的区分,不仅提高了房地产投资者进入市场的门槛,也增加了房地产的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的成本。如果国内房地产市场如其他国家那样对房地产投资有更多的限制条件的话,那么国内居民对房地产市场投资肯定会更加减少了。现在的问题是,不仅对国内房地产市场投资者要有比较多的限制,而且要对境外的进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者进行严格的限制,甚至于采取严格禁止的原则,而不是目前所采取的居住原则。如果这样,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减少,房地产市场发生较大的变化就容易了。

可以相信,随着政府信贷政策进一步紧缩,随着房地产税收制度进一步完善,那么政府对房地产投资限制会更多。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内房地产市场真正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真正让国内民众的居住水平或居住福利水平不断地增加。这应该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要方面。

如果是这样,我想这些条件已经在向有利于绝大多数民众的方向调整。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地指出了住房的民生性,指出了房地产市场发展就是如何来保障居民的基本居住权利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相信中央政府一定会努力化解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矛盾与问题,来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就是国内房地产市场快速上涨价格能否逆转的条件。(本文定稿于2007年11月19日)

房价的下跌对谁影响最大

这几年来,每到年底,总是会有人在说第二年的房价会如何涨,房价上涨有多少理由。特别是在网络盛行的今天,总是有一些人在网上天天叫喊房价会上涨。甚至于有人会问出,“如果房价下跌,谁会先哭”这样好笑的问题。其实,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来回答吗?因为,从最一般的常识来看,或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其答案早就写在那里,根本就不需要来回答。如果有人硬是要把此问题说得明白点儿,那么,房价下跌最先哭的当然是这些天天叫喊着房价会上涨的人了。

很简单,如果这些人不是被房价下跌早就吓得胆战心惊了,不是早就因房地产市场风吹草动而吓得不敢动弹了,他们哪会有这么多时间来天天上网叫喊呢?其实,面对房价即将下跌的房地产市场,这些人在束手无策,只能采取各种手段来混淆视听,来告诉房地产市场,房价如何不可能下跌,而房价下跌了,就会对谁不利,就会让谁来先哭。但是在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中,市场的核心是由每一个人自主决策的,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或约束条件来作判断,而根本不需要他人来告诉他市场发生了什么,更不需要他人告诉价格的变化会对自己有多少影响。而为什么这些网上的人会天天在网上说,房价下跌谁先哭,就在于这些叫喊者自己要先哭了,希望通过这种混淆视听的方式让他人来替代自己哭。恰恰相反,他们越是这样叫喊,越是证明其心中恐慌,越是证明这些人担心房价的下跌而欲哭无泪了!

还有,房地产市场常识早就让绝大多数消费者十分明白,如果房价下跌,对于购房消费或自住的民众,房子购买后,其价格的高低对其使用的效用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房价下跌于他们对住房的消费根本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为住房效用并没有因房价下跌而改变。

而对于没有购买的绝大多数民众来说(占比重应该在80%以上),不会有哪一个民众会告诉房地产市场,对于同一房子,他只愿意出高价购买,而不愿意出低价购买。因为,任何消费者,购买物品时,在同一质量上,肯定是价格越低越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购房的潜在消费者,在价格低的时候进入市场,同样的货币可以购买更多的东西或产品,何乐而不为?难道这些消费者会不愿意吗?

当然,这些网上叫喊的人认为,房价下跌,会增加银行风险,最为担心的人可能是银行。那么,房价下跌,银行风险在哪里呢?先讨论房价下跌银行的风险有多高?如果个人按揭贷款首付是二成,那么,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发展近8年了,如果已购买的商品房按揭时间平均为16年,已购买者已经平均还款了4年,那么,这些按揭的商品房已经由个人支付房价的平均成数在40%左右,如果以一个平均数计算银行住房价格下跌的风险,那么只有房价在下跌40%以上,银行才面临风险,而房价下跌小于40%,银行根本就不存在着风险。

毫无疑问,受房价下跌影响最大的除了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