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袁世凯传记免费阅读 > 第33部分(第1页)

第33部分(第1页)

为了从精神上进一步控制军队,袁世凯于1914年11月11日以海陆军大元帅的名义发出第一号军令,颁布军人训条十条,其中第一条即为“军人宜效命国家,忠事元首,坚心定志,切戒妄听邪言”。并由统率办事处派出大批“宣讲员”,至各师传达宣讲。原来在1912年12月26日袁曾颁发过一个“告诫军人训条”十条,并无“忠事元首”字句,而今却公开命令官兵忠于他个人,这是他进一步加强独裁统治的表现。⑦1914年11月20日,他又下令以“关(公)岳(飞)为武圣”,由全国军人供奉。并指令统率办事处拟定祭祀礼制。但是,北京从来没有关岳合祀之庙,临时新建又来不及,便将地安门外西皇城根之白马关帝庙大加修饰,模范团及所有驻京军队均列队前往行礼,宣誓效忠袁世凯。

袁世凯不仅使中央军政机构适应其独裁统治的需要,对地方制度也大加变革。1914年5月间,他对地方官制草案“亲手笔削,已易数稿”,5月23日正式公布。改民政长为巡按使,改各道观察使为道尹,裁撤各省内务、实业、教育各司,于巡按使署政务厅之下设置总务、实业、教育各科。规定巡按使为一省民政最高长官,一律由中央任命,不许保荐。冯国璋曾因保荐巡按使,受到政事堂申斥。巡按使定期向中央报告政情,其性质仅为中央派出之视察官。又取消国税、地方税划分法,规定田赋、盐税、关税、厘金、烟酒茶及一切杂税均称国税,地方财政机关为中央财政部征税之派出所。各省一律编造预决算送中央核准。

6月30日,袁世凯又下令各省都督改称将军,督理本省军务,其性质仅为统率办事处派出代管当地驻军的指挥官。这些有地盘的将军都分别冠以“武”字或“镇安”字样,如咸武将军陆建章,督理陕西军务;镇安左将军孟恩远,督理吉林军务。凡上将军都是“有特殊功勋者”,如宣武上将军冯国璋,督理江苏军务。袁又在北京建立将军府,设将军诸名号,大都冠以“威”字。将军府名为“军事之最高顾问机关”,实际是用以安置无地盘无军队的闲散将领。以段祺瑞为建威上将军兼管将军府事务。袁的本意是企图随时把一些自己信不过的“武”字将军变为无用武之地而徒有“威”名的将军,以加强他对地方军队的控制。

然而,袁世凯对地方制度的更改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除更换名称外,实际上都未能获得贯彻。因为,他的独裁统治完全建立在各省将军对他个人的依附之上;为要保持将军对他的忠心,达到一呼百诺,就不能不允许将军享有极大的特权。各地将军深知自己的祸福荣辱完全由袁的喜怒决定,只要不失宠,无论怎样贪赃枉法,草菅人命,都不会被贬黜,至多调任他职而已。所以,他们在袁世凯面前无不卑躬屈膝,唯唯诺诺;而在地方上则莫不模仿袁氏自为土皇帝,专横跋扈,作威作福。巡按使照规定是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实际上大都受将军左右,将军“视民政长官如前清督抚之于布政司”。⑧正如袁世凯的秘书张一所说:自行总统制后,袁氏大讲“混括统一”,然而“省权转重”,及至“帝制萌芽”,“各省将军纷纷添募军队”,“藩镇之势已成”。⑨袁世凯死后,军阀连年混战,正是他追求专制独裁统一所必然产生的恶果。

1914年袁世凯对国家机器的变革是经过周密考虑的,其全部精神可以归结为一点:即一切权力集中于他个人,所有机关都变成他独裁的工具。当时上海有家报纸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今所谓共和,徒存虚名,易其名则帝制成矣!”。'1'

注释:

①《爱国白话报》,1914年5月5日。

②凤冈及门弟子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册,页187。

③同②

④同①,1914年5月27日。

⑤同①,1914年6月9日。

⑥同①,1914年5月27日。

⑦《政府公报分类汇编》,第10册,陆海军,页15。

⑧张一:《心太平室集》,补遗,页6。

⑨同⑧,页4。

'1'《申报》,1914年4月12日。

特务警察恐怖统治

袁世凯建立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广大人民起码的经济政治利益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如果不靠北洋军的军事压力和特务警察的恐怖手段,他的政权就一天也不能维持。他的一切政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防备人民、欺骗人民、愚弄人民,和一旦人民奋起反抗时可立时扑灭起义。也正是了为适应这种封建专制政治的需要,他大搞特务警察统治;而且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不断强化这种统治。

从北洋政权建立的最初几天起,袁世凯就非常重视建立特务警察网的工作,他故意把北京的特务警察机构分为几个系统,不仅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迫害人民,而且也使它们互相监视。此外,他还招募了一些高级特务人才,自己直接指挥,不隶属任何特务机关,专办特殊的机密案件。

“京畿军政执法处”是由清末“北洋驻京营务处”于1912年5月改组成立的。总办先是性情残忍的陆建章,1914年4月由政治恶棍雷震春接任。“步军统领衙门”本来是清朝旗人控制的一个警察性质的军事机构,所辖兵士皆旗籍。步军统领主管巡捕东西南北中五营,又管京师九门门政,故又称九门提督。民国元年本拟裁撤,袁世凯认为其“足补警政所不逮”,乃托言事关旗制,遂付缓议。其后又以自己的心腹江朝宗担任统领,机构反而扩大,权力日增。“京师每有意外事,警力不敷弹压,则步军出而维持秩序。”京师一带稽查处,处长为曾参加过同盟会的王天纵。内、外城警察厅于1913年1月底合并,称京师警察厅,以王治馨为总监,后由吴炳湘接任。此外,还有段芝贵建立的拱卫军司令部执法处,处长为陆启荣。以上这些机关,除警察厅隶属内务部,由内务总长赵秉均管辖外,其余都听命于袁,由袁直接控制。所有这些机关都豢养秘密侦探,都有监视人和缉捕人的特权,不受法律的约束。其中“尤以京畿军政执法处为最著”。该处谚语:“错拿了不能错放”①。它还有特设的监狱,任意使用各种酷刑。判罪、行刑概不公布,报袁世凯批准即可执行。滥捕滥杀,草菅人命,故有“屠人场”之称。

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前,袁世凯对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民主派的迫害还不敢大规模地公开进行。“二次革命”失败后,民主派变为“乱党”、“暴民”,袁便毫无顾忌地发泄对他们的仇恨。按照他的旨意,特务机关一方面不断派遣刺客前往国外,企图暗杀民主派领袖孙中山等人;另一方面,各种特务警察机构对国内民主派的政治迫害发展到了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程度。惨杀民主派人士的事件在北京和各省时有发生,而且北京比外省更为厉害。许多被捕者不经任何审讯就被处决。仅被军政执法处杀害的人即“数以千计”;其中较为著名者有:四川会党领袖张百祥,密谋刺杀袁的程泽湘,辛亥南京革命军正参谋曹锡圭,山东同盟会支部长徐镜心,四川民政长张培爵,北京《民主报》总编辑仇亮,江苏第三师旅长张秀全,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司长林逸民,湖北军政府北伐学生军队长方亚凡,辛亥山东烟台民军营长左宪章,河南革命军参谋余国桢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