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袁世凯传记免费阅读 > 第30部分(第1页)

第30部分(第1页)

线,进入陕西。北洋各军互相怨尤。“毅军诋甘军窳败不能战,甘将诋毅军不能遵围剿之约”致使白朗逸围而走。“毅军咎陆建章部下安守省垣,畏葸坐视,不出堵截。陆部下则嗤毅军徒事尾追,奔驰千里,不获一战,自疲兵力”。袁世凯闻讯震怒,于6月16日致电陆建章,饬今将失职人员从严参办。'10'不久,袁便以“纵寇殃民”为口实把张凤免职,召入北京,派陆建章接任。又将白朗所经过的商县、县、乾县等二十余县的县知事撤职,以北洋派官僚代替。陆建章大量裁减陕军,而把北洋第七师扩编为第十五、十六两个混成旅,以贾德耀、冯玉祥(陆的外甥)为旅长。从此,陕西省完全纳入北洋系统。

白朗军没有根据地,长期流动作战,给养不足,队伍疲惫不堪,军纪也渐渐松驰。在由子午谷越秦岭经商雒、由原路归河南途中,又遭到镇嵩军刘镇华部、张锡元部、张敬尧部和赵倜毅军的前后夹击,损失惨重。及回到家乡宝丰一带,战斗力大大削弱,只得分散为数股,隐蔽活动。8月初,白朗率领数百人在鲁山县石庄与张敬尧部殊死搏战,不幸阵亡,起义队伍遂瓦解星散。白朗起义坚持数年之久,在所到之处“打富济贫”,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封建势力,削弱了袁世凯的统治力量,但最终仍然不能幸免失败的命运。

白朗失败后,袁世凯严令北洋军“搜除余孽,务绝根株”。赵倜奉命“清乡严洗”,在西华、鲁山、宝丰、禹城各县分区驻扎重兵,大肆屠戮,纳起义农民于血海之中。9月,袁世凯发布褒功令,以赵倜为德武将军,督理河南军务。张敬尧所部第二混成旅扩编为第七师,张升任师长。

至此,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买办阶级的支持下,袁世凯击败了资产阶级民主派,扑灭了农民起义军,消灭了国内一切企图推翻他的有影响的武装力量,实现了封建专制独裁的“统一”。他顾盼自雄,洋洋得意,自制了六扇红木屏,屏上精刻中国地图,陈设于卧室之中,纪念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北洋军阀集团从此气焰更为嚣张了。

注释:

①徐义生编:《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页114…117。

②《列宁全集》,卷19,页83。

③徐有朋编:《袁大总统书牍汇编》,1926年上海广益书局第15版,卷1,页6。

④《爱国报》,1913年5月15日。

⑤《时报》,1913年8月2日。

⑥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页288。

⑦同③,卷7,页6。

⑧同⑤,1913年5月24日。

⑨同③,卷2,页41至46。

⑩同③,卷2,页45、43。

'1'同③,卷2,页69。

'2'《太炎先生自定年谱》,章氏国学讲习会校印本。

'3'《章太炎致伯中书》,1913年7月3日。见《文物》,1976年第9期。

'4'同⑤,1913年5月29日。

'5'《袁世凯致张謇函》(原件),1913年6月13日。见《近代史料书札》第一函第一册,北京图书馆藏。

'6'同⑤,1913年7月27日。

'7'《袁世凯致冯国璋、张勋密电》,1913年8月3日。见《冯国璋收电簿》。

'8'张一:《心太平室集》,卷1,页28。

'9'《继修醴泉县志稿》,卷11兵事。

'10'《白狼猖獗记》,见《时事汇报》第8号,1915年1月。

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就任正式大总统

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便以为“兵威既振,则国会政党不复足为轻重”。但是,他并没有立刻解散国会,这并不是由于国会在战争期间俯首听命于他,引起了他的好感,而是因为他还需要利用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以便名正言顺地进行统治。

“二次革命”前,国民党议员之所以敢于对袁世凯实行“监督”,主要是由于有南方数省的地盘和军队作后盾。“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变得七零八落,刘揆一、孙毓筠等公开分裂出去,另组“相友会”、“政友会”之类的小组织,成为袁世凯破坏国民党的别动队。一些号称“稳健派”的国民党议员,也不敢再倡言“监督”或“法律倒袁”了,但他们仍然抱着制定宪法以保卫民主权利的奢望,在国会进行活动。正当国民党在国会中的力量大为减弱之时,进步党人却乘机扩张势力,用种种方法对付国民党议员,或吸收使入进步党,“或别设小团以容纳之”,很快取得“百余人”,①大有左右国会之势。袁世凯深知要攫取正式大总统的职位,必须得到进步党人的支持。他一面像过去一样暗中拨给进步党活动费,一面则设计新的骗局。

自赵秉钧辞职后,国务总理的职务一直由段祺瑞代理(仅7月中旬由朱启钤暂代过两天)。开始,袁世凯有把总理一职赏给段祺瑞或徐世昌的设想。但是,当这个消息已经传开时,他却以权术家的诡秘手段,突然舍弃段、徐,而于1913年7月31日选择了进步党人熊希龄;表面上他说除国民党“捣乱分子”以外,他都愿意“容纳”、“合作”,“示天下以大公”,骨子里却只着眼于利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