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做人做事的糊涂艺术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李渊称帝后,对裴寂的宠爱异乎寻常,授予他右丞相之职,每次上朝与他同登御座,退朝后相携入宫,对他言听计从,赏赐无度。而刘文静却不受庞信,官职只是一个小小的尚书,因此他感到很不公平,每次上朝故意与裴寂唱反调,渐渐地两个人成了死对头。

有一次,刘文静在上朝时,受到裴寂的一番奚落,回到家中仍余气未消,以刀击柱,发誓说:〃我一定要杀掉裴寂这个王八蛋。〃岂料家贼难防,刘文静这些话被他的一个失宠的小妄听到了,并且上告了朝廷。朝廷审问时,刘文静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当初起兵时,我的地位在裴寂之上,如今裴寂被授予高官,而我的官职比他小了许多,所以心怀不满,酒醉之后说些过头的话也是人之常情。〃李渊知道了刘文静的申辩很生气,认为他有谋反之心,决定将他处死。朝中多数大臣都为刘文静说好话,据理力争。其实,李渊觉得刘文静与自己比较疏远,总是不放心,想趁此机会除掉刘文静。裴寂看出了李渊的心思,火上浇油地说:〃刘文静的确立过大功,无奈他已经有了反心,如今天下还不太平,若是赦免了他,肯定会成为后患。〃

这话正中李渊的下怀,李渊立即宣布将刘文静处死。刘文静临刑时,仰天长叹:〃古人说,飞鸟尽,良弓藏,真是这么一回事啊!〃

人太清高了,就不会合群

《后汉书·班超传》语:〃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指水太清了,鱼就无法存身。这是饱经沧桑的前辈留给后人的一个办事准则。在处理人事关系的问题上,一定要铭记这一点。

明成祖时,广东布政使徐奇进京朝见皇上,顺便带了一些岭南的藤席准备馈赠给朝廷中的官员。不料,京城的巡逻官把这些藤席截获,并将徐奇馈赠礼品的人员名单呈给了明成祖。

明成祖反复看了几遍名单,见其中惟独没有太博杨士奇的名字,觉得有必要问个究竟,于是立即召见了杨士奇。杨士奇解释说:〃当初徐奇受命赴广东任布政使,离行前众官员都作诗为他送别,所以徐奇这次回京特用藤席回赠。那一次臣正好有病在身,没有赠诗给徐奇,不然的话,我这次也在馈赠之列。今天众官员的名字虽然都在礼单上,但他们不一定会接受徐奇的礼物,再说藤席乃岭南特产,徐奇馈赠藤席只是为了表达谢意,不会有别的目的。〃

杨士奇这番话讲得自然得体,明成祖对他的疑惑打消了,也原谅了徐奇,命人把名单烧了,从此再也没有过问此事。

在封建时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疑臣必死〃。如果杨士奇借此机会炫耀自己的清廉,不仅不会得到赞赏,而且会加重明成祖对他的疑心。杨士奇故意将自己牵扯进来,说明自己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从而赢得了明成祖的信任。更妙的是,杨士奇此举不但挽救了自己,也免除了徐奇的祸事。

刘睦是东汉明帝的堂侄,自幼好学上进,喜好结交有学问的名儒,长大后被封为北海敬王,忠孝仁慈,礼贤下士,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年岁末,刘睦派一名官员去都城洛阳朝贺。临行前,他问这位官员:〃如果皇上问起我现在的情况,你想怎样回答呢?〃

官员不加思索地说:〃您德高望重,忠心耿耿,是百姓的再生父母。下员虽然愚鲁,但此区区小事定能向皇上禀报清楚。〃

刘睦听后,连连摇头:〃你若这样说,就把我给害了!〃见官员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刘睦又接着说:〃你见到皇上之后,就说我自承袭王爵以来,意志衰退,行动懒散,每日只知吃喝玩乐,对正业毫不用心。〃

刘睦善于守拙,不想让皇上知道他是一个精明的人。因为在当时,凡有志向的皇室成员,容易受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刘睦故作糊涂人,实在是明哲保身的妙计。

▲虹▲桥▲书▲吧▲BOOK。▲

第18节:识时务者为俊杰

第二章:处世……大智若愚的糊涂谋略

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说:〃力辞干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里面的〃大智若愚〃当也可与〃难得糊涂〃有得一比。唐代的李贽也有类似观点:〃盖众川合流,务俗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可见大智若愚并非真愚,而是一种处世的谋略,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纳。

古有名言〃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古钱币的圆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为人处世,就要像这钱一样,边缘也要圆活,但内心要守正,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

识时务者为俊杰

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自古雄才大略之人皆能顺应时势而成大事,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兵法说,战法应该〃与时迁移,随物变化〃,这也就是〃造势〃的奥妙所在。其实,掌握时机永远是政治家的智慧体现。在什么时候实施自己的计划,什么时候又欲擒故纵,这些都是智慧。有时,等待的结果是养虎为患,而有时,等待则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郑庄公时,同父异母的共叔段要谋反篡位,庄公开始表现的无动于衷,但暗地里密切注视着共叔段的动向,当他确知共叔段己准备妥当之时,觉得己找到诛灭共叔段的合法借口,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囚禁了武姜氏,并将共叔段诛灭。

由此可见,能够准确地识别时机的转换,是英雄创业的基本素质。鬼谷子在《逸文》中说:〃圣人之所以能永垂不朽,就是能把握时机的变化。〃所以无论在行动上,还是计划上,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变迁,讲求适应环境的策略,只是一味固守己见,绝对是要失败的。

萧何是刘邦的第一功臣,在汉高祖开创西汉王朝的大业中,萧何忠贞不二地追随刘邦:在丰沛起义中首任沛丞,刘邦屈就汉王时任汉丞,西汉建国以后,任汉皇朝的丞相,并享有〃带剑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在近三年的反秦战争中,他赞襄帷幄,筹措军需,直到打下咸阳进入汉中。在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中,萧何在后方精心经营,保证了兵源和军需的充足供应。危难关头,他多次力挽狂澜,使刘邦绝处逢生。其中脍炙人口的故事有:〃咸阳清收丞相府〃、〃力谏刘邦就汉王〃、〃收用巴蜀,还定三秦〃、〃月下追韩信〃、〃制定九章律〃、〃诱捕淮阴〃……萧何以其超人的智慧、胸襟和气魄为西汉王朝的创建和稳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建国以后,刘邦的江山渐渐稳定了,事过境迁,而萧何的功劳有那么大,刘邦对他自然会猜忌和怀疑。汉十二年初萧何看到长安周围人多地少,就请求刘邦把上林苑中的空闲土地交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本来利国利民的一件小事,不料使刘邦龙颜大怒,以受人钱财为由,将萧何关进大牢。困惑莫名的老丞相,出了监牢,才明白自己犯了〃自媚于民〃的错误。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御驾亲征,萧何留守京城。战争中,刘邦不断派使者回来,回来一次就一定要去见萧何,问候萧何。萧何的幕僚警告他:〃君灭族不远矣〃。萧何一听此言,如五雷轰顶,方明白自己已有了功高盖主之嫌,再继续做收揽民心的事情就必然引起皇帝的疑心,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他就利用权势以极低的价格强买民田民宅,激起民怨。终于使刘邦将他看做为子孙谋利,胸无大志的人物。刘邦回到京城,收到了一大堆平民百姓告萧何的状子,然后对萧何放心了许多。

◇。◇欢◇迎访◇问◇

第19节:用傻痴之状迷惑对手(1)

古语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范蠡在政通人和之际〃转业〃经商便是识时务的表现。这其中的启示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用傻痴之状迷惑对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