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非主流清穿 全 > 第376部分(第1页)

第376部分(第1页)

“是,儿子方才路过的时候又看了阿玛一回,他看了一会子,又睡了。”

“唔。”

弘旦慢慢地道:“看阿玛睡了,我就没敢惊扰他老人家,有些事儿,晚些时候等阿玛醒了,我再去回他。”然后就说起了朝政来。

淑嘉听得有些心不在焉,弘旦暗叹一声:“摸着石头过河,多有不易之处,未必什么主意都是可行的,或在此处可行而彼处不可行……”借着说今天的工作,兜着圈子宽慰淑嘉。

淑嘉失笑:“你道我心情不好,是为了这个?”

“嘎?”

“眼下是必须变革的。不特是税法,还有这些……人!”

“一群呆子,既摸着了他们的脉,就有的是办法收拾他们了。”

淑嘉摇头道:“这不止是呆子的事儿,我只是想,寻一条路出来。”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就是说,以后多生一个孩子,做饭的时候添一勺子水就行了,你说,他们生不生?!到时候,天下会有多少人?历来盛世,都拿丁口、户数说事儿,却不知道,生孩子容易,养起来难!小时候添一勺子水就行了,长大了呢?怎么办?要娶妻生子,要有房子住,这些又从哪里来呢?多生出来的,渐渐就要变成多余了。

“还有,摊丁入亩,一家十亩地,生了两个儿子,一人分五亩,还能过活。他要再多生两个,就要半饥半饱了!如此两代下来,原本小康之家也要穷顿。天下还有多少能开成良田的荒地?开成了,不多时又不足用。又有兼并之事。百姓过成了叫花子,到时候,我怕要出李闯了!”

一席话说得弘旦骤然变色,细细想来,她说得确实有理。这是当然,她还模糊记得一点历史课本,结合自己看到的实际情况,说起来当然不是危言耸听。国人向来讲究多子多福,此时根本没有计划生育的观念。本国地大物博,哪里水土不养人?统治者也是希望人口越多,干活缴税的人越多越好的。

弘旦还硬生生地牵了牵嘴角:“额娘有些危言耸听了,未必就到那一步。”

淑嘉苦笑,历史上,雍正的新政也只是为这个王朝、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搏了一个回光返照而已。此次回照之后,国家不思进取,醉生梦死,没多久,人口膨胀,国力日下。

眼下的新政,据淑嘉估计,观条件的原因加上雍王出力甚多,估计与史上新政差不太远。如果不接着想出路,还是一个死。真到了那个时候,她已经能够预见,从诞生以来就以推翻现政府为目标的白莲教就会像鬼一样又出现了!

她没想过千秋万代,却也不想子孙被暴力革命。惨一点的像路易十六被砍头,好一点的如溥仪,蹲了战犯监狱。她宁愿放权,找一条中庸之道,或如明治维新,好歹能君主立宪。再不济,只要自家子孙不那么死板,大家共和了,做个普通人也不错。

但是面对帝国这么个庞然大物,她根本就无从下手。她知道自己的缺点,性别是先天的劣势,只有通过影响丈夫、儿子才能撬开缺口。幸亏,她家丈夫、儿子,是皇帝和太子。她,只好拼了。

而这些话,她还真不敢跟胤礽说,只能跟儿子说。至少,弘旦即使觉得她说的太过耸人听闻,也不会对她产生不利影响。

她的表情很可怕:“说的就是士绅,哪怕把他们的家全都抄了,能养得活这多出来的人口么?又不能强不让人生孩子,那才要造反!这是你们的事情。”

最后,很坚定地说了一句:“人口过剩!”现在这个问题还不突出,但是等到弘旦这一代挑大梁的时候,就是个大问题了。大概靠种红薯和玉米能养活?后世人口爆炸,但是依然能保证大多数人温饱,也是沾了科技发展的光。眼下却不可能指望这个的,只有扩张。

她的政治经济学是低空飞过的,只记得一些基本常识。今时今日,光靠农业是不可能强国的。农业的附加值是最低的,发展经济,必须发展工商业。可要怎么发展,制定什么样的计划,她完全一窍不通,她也只会在别人方案的基础上作改动而已。不过,至少工商业可以解决剩余劳动力。

弘旦目瞪口呆,他前半截他已经反应过来了,人口问题,在他父亲统治的年代或许已经不是大问题,等二、三十年后,轮到他了,麻烦就大了。他看年终总结,光是今年,永不加赋所滋丁口已有二十万了!今年二十万、明年二十万、后年还有二十万……

弘旦脑袋里开始了无限循环回放,小脸煞白。他本也是觉得人口多了,正是盛世之相,越多越好,也不希望人口减少,那就代表世道不好。再一想这些人要到哪里谋得一处合适的耕地去养活他们自己,就非常不淡定了。

而后半截,真是太匪夷所思了!时人看来,中华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物产丰饶,其他地方都是蛮夷之地,不适宜人类住的。扩张?也要那里有价值才行。弘旦也想建功立业,然而看了看自家的荷包,还是忍住了这种——咱不做亏本买卖。

听到发展工商业,他想跳脚了!“农业才是立国之本……”他开始述说许多史上名段,以证明商业的存在会让农民不思安稳,减少粮食产量,从而动摇国家基础。

淑嘉想吐血!“你还能想出另的办法安置这么多人么?杀了?吃了?”

弘旦原以为手头的工作已经够棘手的了,虽然他已经慢慢进入了状态,不想又挨了一记,结结巴巴地问:“您跟汗阿玛提过了么?”

“我只能跟你说,你可以从现在开始想,下面要怎么办了。”

弘旦默。

淑嘉也默。张诚是路易十四派来的,路易十四本人就是推行重商主义的人,欧洲的变革已经开始了。荷兰人圈殖民地已经圈到亚洲来了,新大陆也被发现了,无数金银被运往欧洲,支撑起那里的发展。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淑嘉很想撺掇着大家也去美洲发展来的。

她说的义务教育,是在说服了胤礽和弘旦的基础上,作的伏笔。

物以稀为贵,读人多了,也就不值钱了。

也是考公务员,却不是现在这样的考法。把乡试、会试等等,变成中考、高考,考中的只代表你学得好,你有学历了。却不一定就能做官,想做官,单独考试。某部缺了什么人,拟定名额,大家报名。可以要求学历,基层工作经验,要求政治面貌……

功名变成文凭而已。

当然,这个计划实施的基础,必须是教育的普及。

那么多出来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怎么办?无论是经商还是从事工业,都有不错的知识基础。剩余劳动力必须寻找出路,有文化的工作生产效率会更高。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都税不了原始积累与市场的扩大两条。淑嘉能想到的例子就只有欧洲了,谢天谢地,这段课本她当年为了高考很惨烈地背过,现在还有印象。

国人素质的提高,再配以美洲的金银,发展就有希望了。只是这市场问题还有待解决,这是最重要的一环,她找不到合适的市场,找到了,也不知道要怎么说服大家。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