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说慈禧 > 第23部分(第1页)

第23部分(第1页)

。 想看书来

第二十讲 六旬庆典(3)

举国兴办如此规模宏大、豪华铺张的“六旬庆典”,巨大的开支犹如压在光绪帝身上的一座大山。就在筹备庆典的同时,为了应付军费开支,户部刚刚向国外银行借贷。

据《近代史资料》1962年第3期记载:

由于战局恶化,为了军事需要,清政府向英国、德国订购了几艘快艇,又向阿根廷订购了十三艘快艇,共计需款四百余万两;

为了应付战局,军队的开拔、招募和编练、沿海的防御,总计需款三百九十余万两。

“致远号”中国官兵(中立者为邓世昌)如此巨大的军事开支,短期内集结在一起,令国库空虚、靠借贷度日的清政府难以为继。百般筹措,依然无果,不得已户部只得再举外债。光绪二十年六月(1894年7月),也就是慈禧寿典的筹备接近尾声之际,户部通过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向英国银行借贷一千万两,年息七厘半,十年以后还本,十年中利息银四百二十万两。

前线战事愈演愈烈,军费的筹措尚且需要举借外债,那么庆典的费用又将如何筹措?毫无疑问,从已经寅吃卯粮的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来看,用于慈禧庆典的费用,只能是挪用、拼凑与搜刮,此外绝无他途。据《皇太后六旬庆典》档案资料记载,费用主要来自二个方面:

(1)“部库提拨”:从“筹备饷需、边防经费两款”中提用一百万两,从铁路经费中挪用二百万两;

(2)“京外统筹”:即向京内外臣工摊派的银两。据档案记载,宗室王公、京内各衙门、各省督抚将军等文武官员共计报效银两二百九十八万余两。

这笔费用来源是《皇太后六旬庆典》档案中有据可查的银两,至于不见于账面的隐性费用还不知有多少。此外,慈禧索取的贡品,不可胜计,其价值更是无法估量。

在慈禧“六旬庆典”铺天盖地的准备过程中,清军与日本军队的海陆作战屡遭败绩。慈禧六旬庆典的正日是光绪二十年十月十日,而是年的六月二十三日(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丰岛附近袭击并击沉清朝运兵的商船“高升号”,船上七百余人全部遇难。七月一日(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八月十八日,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挑起了黄海大战,北洋海军顽强抵抗,统帅丁汝昌负伤,“致远号”等四艘战舰被击沉,几百名北洋海军官兵壮烈殉国。九月二十六日(10月24日),日军渡过鸭绿江,大举侵入辽南,随后向大连、旅顺进犯。

前方战事吃紧,军费开支屡屡告急,而慈禧却为自己的生日庆典大肆挥霍,朝中部分官员产生不满情绪,他们纷纷上书,呼吁停止庆典工程,将祝寿费移作军费。户部尚书翁同龢更是在奏折中历陈户部筹款之艰难,请求停止“以后寻常工程,其业经兴办之工毋庸停止”(《翁同龢日记》)。

此时,慈禧心中矛盾重重。

首先,慈禧心有不甘。

从咸丰十一年垂帘听政开始,慈禧一直执掌着清朝最高的权力,即使期间经历了同治帝、光绪帝的亲政,但她从未离开政治舞台。在清朝的历史上,她的执政时间仅次于康熙帝与乾隆帝,虽然没有文字记载慈禧曾经自比两位先帝的伟业,但仅从归政以后自恃有资格入住宁寿宫一事,就足以证明。既然,康熙帝有规模宏大的六十寿诞、乾隆帝有声势浩大的七十庆典,那么自己也完全可以享受花甲之年的普天同庆。尤其是慈禧一直对自己的生日逢十不顺耿耿于怀:二十年前,四十岁生日刚过,意想不到的是,儿子同治帝死于天花;十年前,五十岁生日,虽想筹办一个开心的五十大寿,可中法之战,又搅得她昼夜不宁。六十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极度膨胀的贪欲已使她无法客观面对现实。为应对战争而放弃自己的一时私欲,慈禧心有不甘。

其次,慈禧心有压力。

进入慈禧庆寿之年后,为了讨好这位当朝的老佛爷,在慈禧的指使下,从上到下都把庆寿作为王朝中压倒一切的大事来做。即使战火已燃至家门,光绪帝及大小臣工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为大清朝当家三十余年的慈禧,不是不知道中日之间剑拔弩张,当下最为紧要的开支应是军费;她也十分清楚举借外债一千万,意味着此后十余年间,大清王朝将背负着沉重的还债压力。而自己的六十庆典就在这多事之秋进行,朝野间的议论就会接踵而至。特别是黄海大战,北洋海军惨遭败绩,朝野哗然。臣下们纷纷建言,矛头直指庆典工程。慈禧感到事态严重,若继续一意孤行,自己必然陷入舆论的汪洋之中。慈禧颇有压力。

第二十讲 六旬庆典(4)

放弃不甘心,一味坚持又压力重重,慈禧进退两难。于是,在坚持庆典继续进行的同时,慈禧表面上对庆典的规模进行了限制。

八月二十二日,慈禧匆忙发布懿旨:“着由宫中节省项下,发出内币银三百万两,交由户部陆续拨用,以收士饱马腾之效。”

八月二十六日,慈禧又发懿旨:“所有庆辰典礼,着仍在宫中举行,其颐和园受贺事宜,即行停办。”(《光绪朝东华录》)

八月二十九日,慈禧又发懿旨:一切点景俱暂停办。工程已立架油饰的不再添彩绸(《翁同龢日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