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纳粹德国史 > 第73部分(第1页)

第73部分(第1页)

在进行了将近四小时的讨论之后,到下午2 点30分,戈林结束了会议。我想以这几句话来结束这次会议:德国的犹太族应当捐献出10亿马克,以此作为对他们各种可恶的罪行的惩罚。这是会起作用的。这些猪猡将再也不敢杀人了。附带说一句,我要说,我是不想在德国做一个犹太人的。

这个人,这个国家,还有它的元首,以后还给了犹太人比这次严重得多的打击,时间也隔了没有多久。从1938年11月9 日那一个到处起火、全国鼎沸的夜晚开始,第三帝国就一心一意走上了一条再也不能回头的黑暗野蛮的道路。在此以前也有许许多多犹太人被杀害,被拷打,被抢劫,但是这些罪行,除了在集中营里的而外,大部分还是褐衫党的暴徒由于本人的残忍与贪欲而犯的,至于国家当局则只是袖手旁观或者假装没看见。现在,德国政府自己组织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排犹运动。11月9 日夜间的杀人、抢劫、放火烧毁犹太人的会堂、住宅和店铺,都是它干的事情。而且向犹太人强征10亿马克、把他们排除在经济生活之外、剥夺他们剩余的财产而且把他们赶入犹太隔离区的官方法令,也是它在《国家公报》上公布的,其中3个就是在戈林召集会议的当天公布的。

在这样一个自称有上千年基督教和人道主义文化传统的国家里,竟发生这样野蛮的行为,这不免使世界舆论震惊和激动。反过来,希特勒又因为全世界的这种反应而怒不可抑,并且更加认定这只不过证明了“犹太人的世界性阴谋”的力量和规模。'435' 现在回过头来看的话,不难发现,11月9 日加诸德国犹太人身上的恐怖和此后马上用来对付他们的横暴残忍的手段,不过是预示纳粹统治已开始趋于削弱的一个凶兆,最后终将为那个独裁者、他的政权和他的国家带来彻底的崩溃。希特勒的自大狂是我们在本书几百页的记载中到处可以看得见的,然而,直到现在为止,他在他和他的国家上升的每一个重大关头,他对这种自大狂一般都能加以克制。在那种关头,他表现出不但能大胆行动而且往往只是在对可能发生的后果仔细盘算以后才行动的天才,因而取得了一个接着一个的压倒的胜利。但是现在,11月9 日的事件及其后果清楚地表明,希特勒已开始失去自制能力。他的自大狂已经占了上风。那份由戈林在11月12日召开的会议速记记录表明,归根到底,希特勒才是那一夜浩劫的罪魁祸首;批准发动这场暴行的是他,要戈林提出把犹太人排斥出德国社会生活的也是他。从此以后,这位第三帝国的绝对主宰就很少再表现出过去曾一再使他自己脱身危难的那种自制能力。虽然他个人的以及他的国家的天才以后还会继续取得不少惊人的胜利,对于这位独裁者和他的国家来说,引向最后自我毁灭的有毒的种子,现在就已经种下了。希特勒的病是有传染性的,整个国家都感染上了,就像感染上一种病毒一样。从每一个个人来说,作者根据亲身的体验感觉到,许多德国人对11月9 日的暴行正如美国人、英国人和其他外国人一样感到惊恐。但是,不论是基督教会的领袖们,还是将军们,还是任何其他所谓“善良的”德国的代表,都没有一个人立刻公开提出抗议。他们慑服在冯·弗立契将军所称为“不可避免的”东西或者“德国的劫数”面前。

慕尼黑的气氛很快就烟消云散了。那年秋天,在萨尔布鲁根,在魏玛,在慕尼黑,希特勒都发表了气势汹汹的演说,警告其他各国,特别是英国人,还是专管自己的事情好,不要管“德国疆界以内的德国人的命运”。他咆哮说,德国人的命运纯粹是德国自己的事情。用不了很久,即使是对德国政权作了这样多姑息的尼维尔·张伯伦,也开始认识到德国政权的本性了。在多事的1938年渐渐向凶险的1939年过渡的时候,英国首相已逐步风闻到,他为欧洲和平着想而曾尽心竭力想讨好的德国元首在背地里策划些什么勾当了。

慕尼黑会议以后不久,里宾特洛甫就到了罗马。据齐亚诺在'436'10 月28日的日记中说,他的心思“完全都在”战争上。

元首' 德国外交部长告诉墨索里尼和齐亚诺说' 深信,我们不可避免地必须估计到在几年之内也许在3 年或4 年之内同西方民主国家发生战争……捷克危机已经表明了我们的力量!我们处于能先发制敌的有利地位,并且能完全掌握局面。我们是不会受人进攻的。军事形势好到无与伦比:从'1939 年'9月起,我们就可以同各民主大国打仗了。在这位年轻的意大利外相看起来,里宾特洛甫是“自命不凡、举止轻浮而且喋喋不休的”。他在日记里作了这样一番描写以后又加上一句说:“领袖说你只要看一看他的脑袋就可以看得出他的脑子有多小了。”德国外交部长到罗马来是为了说服墨索里尼签订德日意军事同盟条约。在慕尼黑的时候,这个条约的草案就已经交结了意大利人,但是墨索里尼一直在拖时间。据齐亚诺说,他还没有打算对英国和法国关上大门。

希特勒自己那年秋天一直在想离间法国和同它隔海相望的盟国。

10月18日当希特勒在伯希特斯加登高山顶上那座名为“鹰巢”的怪诞的堡垒中”接见弗朗索瓦一庞赛的时候,他在那位来向他告别的法国大使面前,对英国大加攻击。大使发现元首脸色苍白,满脸倦容,但是还没有疲劳到没有力气痛骂英国的程度。他说,英国接连不断“以威胁和要动武”的口吻叫嚷着,它是自私的而且总带着“优越的”架子。英国人毁掉了慕尼黑精神,以及诸如此类的话。法国就不同了,希特勒说,他希望同法国建立更友好更紧密的关系。为了证明这一点,他愿意立即签订一项友好条约,保证尊重它的现有边界' 因此也就是再次表示德国对阿尔萨斯一洛林没有任何领土要求' ,并且建议以协商的方法解决以后的任何分歧。

这项条约终于在1938年12月6 日由德法两国外长在巴黎签了字。当时,法国已从慕尼黑会议刚过以后那种失败主义的惊恐'437' 中多少恢复过来了一点儿。条约签字那天作者刚好在巴黎,因而得以亲身感受到那种阴冷的气氛。当里宾特洛甫坐着汽车在街道上经过时,街上没有一个人欢迎他。有好几位内阁阁员和法国政治界和文化界的领袖人物,包括参众两院议长让尼纳和赫里欧在内,都拒绝出席招待这位纳粹贵宾的社交活动。

庞纳和里宾特洛甫的这次会面产生了对今后的事变会起一定影响的一些误解。德国外交部长宣称庞纳曾向他保证,在慕尼黑会议以后,法国对东欧已不再感兴趣,他后来就把这一点解释为法国将听任德国在这一地区自由行动,特别是对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庞纳却不承认这一点。根据施密特对这次会谈的记录,庞纳在回答里宾特洛甫要求法国承认德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这一点时曾宣称,“自从慕尼黑会谈以来,局势已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模棱两可的说法很快就被狡猾的德国外交部长引伸为一种明确的表示。他是这样报告希特勒的:“在巴黎的时候,庞纳宣称他不再对有关东欧的问题感到兴趣。”法国在慕尼黑那样快就屈服早就使元首相信了这一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斯洛伐克“赢得了独立”

希特勒在慕尼黑庄严地答应,德国要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残存部分给予担保,而今如何呢?当新任法国驻柏林大使罗伯特·考仑德雷1938年12月21日向威兹萨克问起这一点的时候,那位德国外交部的国务秘书回答说,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是在德国掌握之中,他拒绝英法担保的建议。在此以前,当新任捷克外交部长弗朗吉席克·契瓦尔科夫斯基在10月14日卑躬屈膝地到慕尼黑来乞讨希特勒手中的那一点残羹剩饭,并且问德国是否准备同英国和法国一起保证他的国家的大大缩短了的边境时,元首鄙夷不屑地回答说:“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担保不值一文钱……只有德国的担保才有用。”可是,到1939年年初,仍然迟迟不见这种担保,理由十分简单。元首并不想给予这种担保。这种担保会影响他紧跟着慕尼黑会议以后就定下的计划。很快就根本不会有捷克斯洛伐克的存在了,还要什么担保呢?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得引诱斯洛伐克分裂出去。

慕尼黑会议过了没有几天,戈林就在10月17日接见了两个斯洛伐克领袖斐迪南·杜尔坎斯基和马赫,还有斯洛伐克境内日耳曼少数民族的领袖弗朗兹·卡马辛。杜尔坎斯基是新近取得自'438' 治地位的斯洛伐克的副总理,他向戈林保证,斯洛伐克所真正需要的是“完全独立,同时与德国建立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十分紧密的联系”,同一天外交部的一项秘密备忘录中曾提到,戈林决定,斯洛伐克的独立必须予以支持。“一个没有斯洛伐克的捷克国家,更可以受我们自由摆布。斯洛伐克境内的空军基地在对东方作战时十分重要。”这就是10月中旬戈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们在这里必须同时注意德国计划中的两套平行的做法:一方面是使斯洛伐克脱离布拉格而独立,一方面是准备用军事占领捷克本上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办法来清算这个国家的剩余部分。如前面所述,希特勒在1938年10月21日曾命令德国国防军准备好进行上述清算,12月17日,凯特尔将军发布了他所谓的“对于10月21日命令的补充命令”:绝密关于“清算残存的捷克国家”,元首下达了下列命令。

作战行动的准备工作,应以估计不会有值得一提的抵抗为前提。

在外界看来,此项行动必须清楚地显得仅仅是一项和平的行动,而不是一种作战的行为。

因此,此项行动必须仅仅由平时的武装部队执行,不必用动员办法增援……尽管捷克斯洛伐克亲德的新政府尽力讨好希特勒,它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也已逐渐认识到这个国家的命运已经定局了。为了进一步讨好希特勒,捷克内阁在1938年圣诞节以前就解散了共产党,并且解除了日耳曼人学校里所有犹大教员的工作。1939年1 月12日,外交部长契瓦尔科夫斯基在给德国外交部的一份电报中强调说,他的政府“将在各方面满足德国人的愿望,以此来努力证明它的诚心善意”。同一天,他还促请驻在布拉格的德国代办注意“捷克斯洛伐克即将并入德国”之说甚嚣尘上。

为了想探明这点残山剩水还能不能挽救,契瓦尔科夫斯基最后说服希特勒答应于1 月21日在柏林接见他。这是一幕极惨的景象,虽然对捷克人说来,接踵而来的下一幕还要更惨,捷克外交'439' 部长在这个不可一世的德国独裁者面前摇尾乞怜,希特勒当时盛气凌人的样子达到了极点。希特勒说,捷克斯洛伐克是由于“德国的克制”才免于惨遭浩劫。虽然如此,捷克人若不改弦易辙,他还是要“消灭”他们。他们必须忘却自己的“历史”,那不过是“给小学生听的废话”。他们必须唯德国人的命令是听,这是他们唯一的自全之道。具体地说,捷克斯洛伐克必须退出国际联盟,大大缩减它的军队——“因为反正它一点作用也没有”——参加反共公约,在外交政策方面接受德国的指导,同德国订立优惠的贸易协定,其中有一个条件是,未经德国同意,捷克不得建立任何新工业,解雇一切对德国不友好的政府官员和报刊编辑,最后还有,像德国人已经根据其纽伦堡法律所做的那样,宣布犹太人不受法律保护。' 希特勒对他的客人说:“在我们看来,犹太人是要加以消灭的。”' 同一天,契瓦尔科夫斯基又从里宾特洛甫那里听到了新的要求。后者威胁说,捷克人若不立即悔过自新,并且照办德国人要他们做的一切行事,将有“不堪设想的后果”。这位德国外交部长在希特勒面前虽然是一个驯良的奴才,在他能占上风的人面前却是一个霸道的好汉,他叮嘱契瓦尔科夫斯基不能对英国人和法国人提起德国的新要求,而只坚决照办就是。捷克斯洛伐克这么做的时候,且不用担心德国究竟会不会对捷克边界作出担保!在巴黎和伦敦,显然没有什么人有这种担心。慕尼黑协定签订以后已经过去4 个月了,希特勒仍然还没有履行他的诺言——在英法的担保之外,加上德国的担保。一直到2 月8 日,英国和法国才终于向柏林联合提出了一项口头照会,说两国政府“现在如能获悉德国政府将以何种最佳的方式来实施在慕尼黑达成的关于给予捷克斯洛伐克担保的谅解,将不胜欣慰”。据缴获的德国外交部文件证实,德国的答复是希特勒亲自起草的,而且直到2 月28日才作出。它说由德国方面作出担保的时机尚未到来。德国将“首先等待捷克斯洛伐克内部局势的澄清”。

元首早就在左右那里的“内部局势”,使之按显而易见的结局发展了。2 月12日他在柏林总理府接见了伏伊特赫·都卡博士,后者是斯洛伐克的领袖之一,由于长期被囚禁而对捷克人深怀怨愤。”据关于这次会见的德国秘密文件的记载,都卡博士称希特'440' 勒为“我的元首”,他要求这位德国独裁者使斯洛伐克独立自主。

“我把我国人民的命运交在你的手中,我的元首,”他说,“我国人民期待从你这里获得完全的解放。”

希特勒的答复多少有点闪烁其词。他说,很不幸,他不了解斯洛伐克问题。要是他知道斯洛伐克人想要独立的话,他在慕尼黑早就会这么安排了。“斯洛伐克一旦能够独立,将使他至感快慰……他可以在任何时候担保斯洛伐克独立,甚至今天都可以……”对都卡教授来说,听到这些话同样至感快慰。他后来说:“这是我一生中最伟大的一天。”

捷克斯洛伐克悲剧的下一场现在可以开幕了。在这里又出现了一次在本书中屡见不鲜的历史恶作剧,逼着这场戏没有完全准备好就提前开幕的竟是布拉格的捷克人。1938年3 月初,他们陷入了进退两难、走投无路的局面。我们上面已经知道,由德国政府所鼓动起来的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的分裂运动' 在卢西尼亚,还要加上匈牙利的鼓动,后者如饥如渴地要并吞那块弹丸之地' 已闹到这样的地步,如果不把它们镇压下去,捷克斯洛伐克就会瓦解。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肯定会占领布拉格。然而,如果分裂主义者被中央政府压下去,同样可以肯走的是,元首也会利用由此引起的纷乱,照样进军布拉格。

捷克政府在反复犹豫之后,最后只是在对分裂主义者的挑衅已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选择了第二条路。3 月6 日,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博士解散了卢西尼亚的自治政府。3 月9 日夜间,又解散了斯洛伐克的自治政府。第二天,他下令逮捕了斯洛伐克总理提索神甫、都卡博士和杜尔坎斯基并且宣布在斯洛伐克实行戒严。这个对柏林百依百从的政府一共就采取了这么一个勇敢行动,然而这个行动却很快就变成了使它遭到毁灭的一场惨祸。摇摇欲坠的布拉格政府居然采取如此果断的行动,这完全出乎柏林的意料。戈林这时已经到阳光明媚的圣雷莫休假去了。希特勒正准备动身去维也纳庆祝德奥合并一周年。但是这位善于当机立断的大师现在立刻紧张地工作起来,3 月11日,他决定发出最后通碟,要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这个文件是由凯待尔将军奉希特勒之命在当天起草并且在当天送达德国外交部的。它要求捷克人接受军事占领时不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