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管理三国志 > 第9部分(第1页)

第9部分(第1页)

有一位Y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评论三国人物。他说:“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他又说:“……也可以叫做奸雄,即奸诈的英雄。”他又说:“曹操是奸雄,但他是一位可爱的奸雄。”我听了之后,半天缓不过劲来,因为我实在无法理解他的审美。

按照Y教授的解释,所谓“奸雄”,就是“奸诈+英雄”的意思。在我们这个崇尚权谋的商业时代,奸诈似乎并不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甚至被看作是理所当然。在一些见利忘义的人那里,他们欣赏的就是曹操的奸诈,他们崇拜的就是曹操的英雄。所以,他们并不以曹操的奸雄形象为耻,反而要美化他,吹捧他,甚至于要效仿他。

可是,在古代汉语中,所谓“奸雄”,乃是“奸人之雄”的意思。何谓“奸人之雄”呢?《词海》中有两个解释:⒈恶人中的魁首;⒉靠奸诈欺世谋取高位的野心家。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奸雄”的有两个人,古代有曹操,近代有袁世凯。你们看,像这样一个盗名欺世的恶人,怎么会“可爱”呢?Y教授的审美观很有些让我毛骨悚然。

【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57、在不同的组织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渔夫文化赞美秦始皇,赞美曹操,赞美成吉思汗,也赞美暴力和权谋。园丁文化则相反,它赞美孔子,赞美耶稣,赞美天地之间的至爱。

在戏剧舞台上,人们把曹操画成一张白脸。为什么画成一张白脸?因为白脸象征着曹操的奸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评价标准,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所以,白脸的曹操也一直是人们批判的对象。

可是,时代变了,有很多人在试图为曹操翻案。尽管京剧被称为国粹,但迟早会有人会以改革的名义来改造京剧的。舞台上曹操的白脸,也很可能会被改成关公那样的红脸。听说,连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都想修改曹操的那张白脸了。这就是时代的风气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来自管理学的答案是,一个组织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中,人们的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秦朝的文化是一种渔夫文化,三国时期的文化是一种渔夫文化,汉朝和唐宋时期的文化则是一种园丁文化。因此,当我们的社会风气发生变化之后,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会发生改变。

例如孔子。秦朝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孔子。三国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孔子。在那些不是你输就是我赢、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战争岁月里,人们拼的就是力量,拼的就是权谋,有谁会去听孔子讲什么仁爱呢?

在我们这个商场如战场的经济社会,也同样流行着“爱拼才会赢”的理念。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人的创业意识,以至于一度出现了“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的火热场面。但所谓的创业,不过是赚钱的代名词罢了。

人们在寻找各种方式赚钱。用辛苦劳作的方式赚钱。用红顶商人的方式赚钱。用黑金政治的方式赚钱。用徇私枉法的方式赚钱。赚钱,成了许多中国人的人生理想。人世间千姿百态的理想,其实不过是千姿百态的赚钱方式而已。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七讲 从奸雄到英雄(2)

“爱拼才会赢”成了一个励志的口号。人们推崇的是秦始皇的暴力,推崇的是曹操的权谋,有谁还会记得孔子呢?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孔子的仁爱显得那样迂腐、那样荒谬、那样可笑。

可是,在汉朝,在唐朝,在宋朝,在历史上那些国泰民安的日子里,孔子的仁爱曾经像阳光一样普照着人们的心灵。喔,那种久违了的爱,那种阳光一样的爱,何时才能重新露出它的笑脸呢?

【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58、《三国演义》之所以名曰“演义”,“演”就是正义的这个“义”字。如果你看不懂这个“义”字,你就不可能理解《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智慧。

在为曹操翻案的同时,曹操对立面的刘备和诸葛亮也就成了被怀疑的对象。所谓“刘备长厚似伪,诸葛亮多智近妖”,意思是说:刘备那么仁义、那么厚道,简直像是假的一样;诸葛亮呢?总是神机妙算,像个妖人似的,令人不可思议。他们不相信世界上真有那么好的人,不相信世界上真有那么有智慧的人。

甚至有人开始责骂《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他们说,尽管《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但因为它的“尊刘抑曹”,所以应该遭到极其猛烈的批判。他们甚至给罗贯中扣上了一顶###的大帽子,叫做“封建主义的正统价值观”。他们说,《三国志》才是正史,《三国志》中的曹操才是真实的,因为《三国志》维护了曹操的英雄形象。而《三国演义》不过是民间野史,对曹操有太多的负面的描述和评价。

《三国志》之所以要维护曹操的英雄形象,是因为它的政治立场。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用“禅让”的方式,篡夺了曹操的孙子曹奂的皇位,是为晋朝。为了显示晋朝皇帝的合法性,《三国志》就以曹操的魏国为正统,把“魏书”列在《三国志》的前面,然后才依次是“蜀书”和“吴书”。《三国志》的作者,就是晋朝的著作郎陈寿。

但是,陈寿写《三国志》,写得非常巧妙。这种写作技巧,被称为春秋笔法。表面上他在维护曹操的英雄形象,其实却隐约之中暗含着道德上的褒贬。所以,他写曹操,写得像流水帐似的;与之相反,他在写“蜀志”时,却盛赞刘备的“弘毅宽厚”。有些话在“魏书”中不好说,就放到“蜀书”和“吴书”中来说。《三国志》成书之后,甚为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所称赞,就是因为它的春秋笔法。

几十年之后,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引用了很多有历史价值的资料。这样,我们看到的曹操、刘备、诸葛亮……这些三国时期的人物形象,就比较翔实、比较丰富。通过这些资料,曹操的奸贼形象就顿时凸现了出来。

对曹操有负面影响的文字,其实就出自这部被人们称为正史的《三国志》和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根据比较确切的资料,三国故事在唐朝就已经开始广泛流传。到了宋朝,说三国已经成了令人大快朵颐的民间艺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并非是向壁虚造,而是取材于《三国志》和当时在民间广为传唱的评书。

《三国演义》在书名上有一个全称,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意思就是说,《三国演义》其实就取材于《三国志》。所以,从前的学者认为,《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直到现在,日本人还习惯于把《三国演义》叫做《三国志》。一部是陈寿版的《三国志》,一部是罗贯中版的《三国志》。

现在的学者不同意前人的看法,认为《三国演义》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究竟是七分史实还是三分史实?究竟是三分虚构还是七分虚构?说到底啊,既不是史实的问题,也不是虚构的问题,而是评论者自己的价值观问题。

顾颉刚先生是历史学方面的大家。他说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史实。在我们这个时代,以顾颉刚先生的眼力,考辨古代历史资料的真伪,恐怕无人能出其右。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尽管它采用了一些诸如“草船借箭”、“华容道”之类的民间传说,但它的基本史实依然是经得起考证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七讲 从奸雄到英雄(3)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