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 第9部分(第1页)

第9部分(第1页)

丽文说,这样学习肯定要分心。如果是在小学,孩子这样我们也不着急,可现在是高中,时间这样珍贵,竞争这样激烈,你要稍懈怠一点,别人就会赶上来。当时妞妞在全年级中排名是三十名左右,潜力还是很大的。丽文和先生有些着急,就提醒妞妞学习时最好不要听音乐,给妞妞讲道理说,高中的作业和小学的不一样,不是为了应付完成,而是在写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和理解。

妞妞听完丽文的话,只说自己知道了,并说她自己觉得不影响学习。过了一周,丽文看到妞妞还是边听着MP3边写作业,有些###不住了,就又去说妞妞。这次妞妞有些不耐烦了,怪妈妈唠叨,说她自己长大了,知道怎样做。丽文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总是很着急的。不光是听流行歌的事,主要是妞妞表现出来的整个学习态度的松懈让丽文有些着急。这种时候,丽文也很多次产生去“管”的冲动,但最终还是###住了。丽文和先生商量后决定,这件事不再去管妞妞,随她去吧。

丽文也考虑:也许妞妞只是新鲜,而且现在学习还不够紧张;到高三时学习更紧张了,新鲜劲儿同时也过了,她自然会紧张起来;也许是妞妞心理上有压力,用这种方式释放,她现在表现出的松懈是她进行自我调整必须经历的一种状态;也许妞妞只是迷恋音乐,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都会在某一阶段对某个事情产生深刻的迷恋,生硬打断了并不好——在这一切“也许”之上。如果不是出于自觉自愿,纵然让妞妞收起MP3,她也不会因此更钻心学习,相反,心可能会离学习更远。

丽文说,在这个过程中她体会到,“不说”是件比“说”更难做到的事;孩子的行为每天都在对你的心理形成挑战,这实在需要家长用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去消解这件事。当然,时间长了,她就真正地不在意,真的忘记去管妞妞了。没注意妞妞从什么时间开始,学习时不再听音乐了,直到有一天丽文发现妞妞抽屉里,MP3装在盒子里好像很久没有听过。

妞妞考上大学后,丽文问起过这件事。妞妞说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业确实是会分心,这一点实际上她心里一直知道,但开始时就是想听,约束不住自己。到高三时那么紧张,自己从内心就不愿有什么事情打扰学习,写作业时当然就不会再听了。看来孩子心里对什么事情都是有数的,只要有一颗上进心,有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一定会进行自我调整。

相信自己少一点,信任孩子多一点(4)

我也看到有不少孩子在面临重要考试的时候,还不去认真学习,这确实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家长们只是看到孩子不愿意学习这一表面现象,而这背后却反映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孩子对学习的疲倦感、孩子自身的价值观、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孩子的性格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家长一直以来不合适的管理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家长想让孩子投入到学习中,就一定要改变自己平时的教育方法,用以前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因为孩子目前的状态就是长期以来所实施的“管”的一个结果。至于用什么方法管,我无法给出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只能说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小病小治,大病大治,孩子的问题越严重,家长越要根本性地改变教育方法,越要拿出足够的耐心,想办法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这时朋友说:“嗯,我明白了你的意思。这是老子的‘无为而治’。‘不为’就是‘为’。”

人生来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管”的,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最珍爱的东西。儿童尤其应该舒展他们的天性,无拘无束地成长。儿童是一个完美的独立存在的个体,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家长要做的是让其自由成长,而不是在种子刚发芽的时候,就给其打着遮阳伞、天天浇水,“小苗”是不会长成参天大树的。

·想让孩子常打架,你就去打骂孩子

打骂孩子,也许能让孩子变得乖顺,但不会让孩子成长得快乐;打骂孩子也许可以让孩子听话些,但不会让孩子变得自觉和上进。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暂时的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极大的隐患,伤痕会跟随孩子的一生。

别利用“爱“的名义

在我国,家长打骂孩子通常被认为是不良的教育方式,受到大多数人的谴责,可这种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在很多媒体和互联网上,经常会有人在讨论:“父母要不要打骂孩子”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孩子是父母的,打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打孩子是家庭内部的事,外人没有权力干涉”;“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打孩子的父母没有过错”……

“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吗?”如果你看了这样的事件,也许就知道,打骂孩子给家庭带来的是什么?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

有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因为经常被父亲打骂而离家出走共十二次,每次都是外地的警察将他遣送回家。记者问他:“你认为你会不会犯罪?”男孩说:“我认为我会犯罪,因为父母对我不好,我刚十五岁,打工没有人要我,说我是童工,可我要活下去,那我只有去偷,去抢。”这就是男孩的心里表白,父母的打骂,逼着孩子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相信自己少一点,信任孩子多一点(5)

人类的文明在不断向前发展,而现在不少家长对待孩子的行为却让人感到那么的“野蛮粗暴”。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不同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教育观的不同,教育生态环境有着从原始到文明的巨大差异。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无论他们的财富有多么丰厚,地位有多么显赫,学问有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有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家长自以为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只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某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一项调查中,有的父母认同“孩子有错时,打他也是为了孩子好”的说法,的父母表示“不太同意”但也有同意的成分,只有明确表示“很不同意”。全国“中小学生人身伤害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有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两位教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四百九十八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而体罚形式中父母动手打人的占到88%。

在弱者面前,最能流露一个人的真性情。许多家长,他们在单位同事、在朋友面前是如此谦和并富于教养,唯独在他们最亲爱的孩子面前,不自觉地流露出粗野。我的一个老乡,结婚后和先生定居在上海,夫妻二人也是打拼多年,现在终于工作稳定,日子过得不错,老乡在知名企业上班,她先生在外企工作,两个人都是真正的“中产阶级者”。家里有个儿子,可按老乡的说法是“不成器的儿子”,老乡和我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她总是叹息自己儿子每门课分数低得可怜,不是学校的倒数第一就是倒数第二,脾气暴躁得厉害,谁也管不了。

老乡说,儿子生下来时时刻刻和他们作对,他们几乎天天打他,可孩子还是那副德行。到了学校就是和同学们打架,快成了“小混混”了。儿子把刚买的两千多元的进口山地车丢了,她知道了打了孩子几个耳光,等老公回来知道了就踢了孩子几脚。孩子和老公大吵起来,“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走就走!”就这样甩门走了。过了几天回来,连他们也不理了。

难道孩子丢了一件东西,就要逼着孩子离家出走吗?家长们啊,冷静地想想,错在自己就不该打骂孩子。几乎每个孩子的不听话,都不需要用打骂来解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