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认为,儿童出生数月后,开始热爱和信赖经常照看自己的人,把这个人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即使仅仅半岁的婴儿,也会因为照顾自己的人突然离去,而丧失对其他人还有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没有笑脸,也没有食欲,精神上会受到严重的压抑。等到儿童长大###后,他的处世乐观还是悲观,待人热情还是冷漠,为人信任还是多疑,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幼儿时主要负责照看他们的那个人的态度。

即使这些顾虑都不存在,单为了亲眼见证孩子一天天的成长,丽文也要自己带孩子。在这个问题上丽文几乎没犹豫过。

妞妞爸爸到大连半年后,丽文从单位办了留职停薪,开始了和先生一起走南闯北的日子。好几年稳定不下来,工作一直也很忙累。但他们始终把妞妞带在身边,没让孩子离开一天。

怎能随意“调遣”孩子

丽文认为,并非整个过程让他们觉得多么不容易,多么苦多么累。恰恰相反,“艰苦”的时间很短,很快过去。孩子实际上是越来越好带。在父母的亲自养育下,孩子的智力和情感两方面都发育得很健康,妞妞身上没有任何让他们头痛的、难以解决的毛病。包括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两个人都一直感觉既简单又顺手。这方面的轻松,孩子越大越显现出来。他们甚至发自内心地有一种遗憾——孩子怎么长得那么快,还没玩够,就突然间长大了!

周围的一些人看见他们似乎从来不为孩子操心,孩子却成绩好,又懂事,觉得他们这样做家长确实是很轻松,就羡慕丽文的命好。

相对比丽文的做法,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些家长,当孩子幼小的时候,他们对孩子何等怠慢。有的妈妈一心扑在工作上,有的爸爸忙着喝酒应酬,有的妈妈整天沉迷在麻将桌上。有的妈妈,仅仅是出于对婆婆公公给妯娌看孩子的嫉妒,就硬要把自己已经三四岁的孩子也送给住在老家的婆婆。这样的父母,孩子小时候,他们不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教育需求,到孩子大了,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才对自己的孩子抱怨连连,感叹自己命苦。

工作怎能成为不带孩子的借口(3)

儿童是一张白纸,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两拨千金的功效;这个“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资”。如果把这件事做反了,在孩子小时候不注意,不把教育孩子当回事,等孩子长大了,不知会有多少麻烦。有谁能把一张涂画乱的纸擦干净呢?

我曾经在一份青年报上看到一件事,有一个大学女孩,在学校和同学们发生口角,就从大学退学,离家出走,四五年竟然杳无音讯。父母刊登了很多寻人启事,亲戚们多次外出寻找未果,至今仍不知其所在。女孩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女孩出生后,父母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就把女儿放到外地的奶奶家,直到六岁时才接到他们身边。可以想象,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离开父母就已经是非正常操作;当她的真正抚养人变成奶奶时,却又在六岁这个已形成较稳定感情的年龄,让她一下离奶奶很远,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环境。

当父母只是按自己的需要调遣孩子时,他们何曾想到这不是一株植物或一个小动物,是个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人,他们哪里能想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落下怎样的心理创伤?

从报道的字里行间看出,父母在后来和女儿的相处中,缺少亲情交流,缺少沟通上的和谐,孩子和父母间有严重隔阂。女儿的心情一直是痛苦的,父母也为此痛苦。女儿决绝地离开家庭,宁可让自己变成“孤儿”;当女孩的父母年迈时,才可能意识到他们永远失去了女儿。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啊!

多年来,“送养式”的抚养方式并未引起广泛的质疑。把孩子委托给一个可靠的人,自己专心投入工作,这种“生”与“养”的分离不但没有受到批评,反而成为一些人,特别是工作上取得某种成就的人得到赞美的理由与证明。

近年来,随着“70后”、“80后”为人父母时代的到来,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大批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生而不养似乎成为一种主流现象。

每当###利益与儿童利益发生冲突时,###总是选择的主动者,是强势方;孩子总是选择的被动方,是弱势方,所以做出牺牲和让步的总是孩子。

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损害不会立即呈现,但孩子不会白白做出牺牲和让步,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成为日后影响他们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更多麻烦。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早就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最早一批留守儿童已经长大,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显露出来;而城市“寄养儿童”却还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寄养儿童”不一定都是送到外地或者农村,大多数是和老人们一起生活的;只是他们的真正看护人是爷爷奶奶或保姆。从空间意义上说他们和父母在一起,天天能见到或一周见一次;实质上,由于父母对他们不用心,他们有着和农村留守儿童相同的成长境遇。这种情况更应引起关注。

工作怎能成为不带孩子的借口(4)

我碰到过这样一家人。这个小男孩十一岁,可性情很古怪,脾气也不好,学习成绩不佳。一方面表现出对父母很依恋,非常在意父母对他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天天和父母吵架,冲突不断,从不肯听父母一句话。他的父母都非常能干,都是公司的领导,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从孩子一出生就专门请个保姆来家里照顾孩子。母亲在生完孩子三个月后就开始上班,把带孩子的事完全交给了来自湖南的保姆。

从表面看,孩子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母工作忙,每天早出晚归,且经常出差,孩子从早到晚全是和保姆在一起,连晚上也是和保姆一起睡觉,孩子住在自己家,却如同一个“寄养儿童”一样缺少和父母相处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孩子对保姆产生了依赖,保姆也很疼爱这个小男孩,俩人感情很好。每年春节保姆回老家,小男孩都会抱着保姆大哭一顿。

小男孩四五岁时,保姆要回家结婚不再来了,家里人给他重新找了保姆。可是小男孩见到新保姆要么哭闹,要么就是自己一个人在屋里玩。到孩子上学后,父母就让孩子住校,也不过问孩子的生活。直到老师找孩子的父母谈话,他们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其实这类孩子性格的产生源于自己的妈妈,这些妈妈生下孩子却又无视孩子的存在。她们主观地以为把孩子交给保姆,就什么都不用管了,却不知道孩子在成长中对一直在身边的保姆产生了依恋感情,这种感情代替了母子的感情。这些妈妈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重要,她们眼里“工作第一”,可是这种让孩子离开妈妈的做法,其代价是惨重的。

再后来,听说这个妈妈还是在为工作忙碌着,而把孩子送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治疗。没有妈妈的爱,孩子再怎么治疗也是无济于事的。

给孩子更多些时间吧

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把干事业和养育孩子对立起来的家长,他们根本就不在乎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及相处的质量,不是他们不爱孩子,而是骨子里认为和孩子相处是件不重要的事。

在大人眼里,孩子不过是一件宝物或一个小动物,可以暂时寄存于一个值得信赖的人那里,然后可以随时完好无损地取回来。他们没有看到婴幼儿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喜怒哀乐、成长中的每一种境遇,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痕迹——小狗被寄养到别人家,它都会因为看护人突然变化而显示出不适应;孩子更不是一只完全不会思想的瓷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