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 > 第35部分(第1页)

第35部分(第1页)

累了,停在哪个宫殿,他就在那儿留宿。这样一来,很多美女很发愁,但是美女中间也有聪明的,聪明的宫女知道是羊拉车,就每天派人割很多青草,放在自己房间门口,羊闻到青草味,就奔过去了,车就停了,晋武帝司马炎下车就留宿在那里了,这宫女就受宠了。司马炎后宫一万人,他就懵了,秦始皇后宫比他厉害,晋武帝是三国美女,秦始皇是七国的美女,《史记正义》引古书记载,万余人,一万多,所以这是第一个原因,多不胜选。第二个是怨母仇女,秦始皇的母亲对秦始皇刺激很大,秦始皇的母亲不是喜欢嫪毐吗,给嫪毐生了两个儿子。后来秦始皇处死了嫪毐,把他的母亲流放,之后很多人劝谏,秦始皇一下子杀了二十多个。最后来了一个茅焦,他说你囚禁母亲,不利于统一天下,秦始皇一听有道理,把母亲放回来了,从此以后,秦始皇对女人产生一种偏见。尽管后宫佳丽一万多人,但是他对女人有一个偏见,他认为母仪天下的女人太难找了,所以由于他仇恨母亲的不检点,导致他对天下的女人都怀有偏见,这样一来,选皇后的时候,看谁都觉得达不到标准,迟迟决定不下来。秦始皇的女性观,对女性是讲贞节的,我们看他第五次大巡游,他在南方刻了一块石,留下来六句话,很重要。第五次巡游,在会稽山祭奠大禹,刻石留下这样六句话:“饰省宣义,有子而嫁,背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挚诚”。前三句不允许寡妇改嫁,丈夫死了,你又改嫁了,这叫失去贞节。后面三句是不允许男女之间发生苟且之事。还有一个事件,就是寡妇清事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始皇一生就表彰过一个女性,这个女人还是个寡妇,姓不知道了,只知道名字是清。秦始皇对寡妇清非常尊重,寡妇清,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是个私企老板,经营丹砂产业,数代不衰,丈夫死了以后也不改嫁,所以秦始皇对她特加表彰,还修了一个台,叫女怀清台,来表彰这个寡妇。这些事情可以说明,秦始皇是提倡贞节的,这样就带来了他对女性的要求比较严,所以很难选上一个皇后,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热衷求仙。一般求仙的人,都不顾家庭,只忙着求仙升天,这也是秦始皇从当皇帝的第二年,就遇上徐福,一直到第五次大巡游,第二次见到徐福,一生念念不忘长生不老,这当然也反映了人的一种本性,贪生恶死,所以秦始皇求仙,也耽误了他立皇后。第四,条件太高,秦始皇立皇后有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是十三岁继位,到二十二岁举行加冠礼,接管权力。这个时间段,他可以完婚,可以立皇后,但是他没有立,什么原因我们不知道。第二个时间段,从二十二岁接管权力,到三十九岁兼并六国,也没有立皇后,唯一的解释就是太忙。第三个时间段是三十九岁称帝,到四十九岁死亡,这个时间段实际上他已经立不了皇后了。因为这时候他自视甚高,让为自己功高三皇,名高五帝,至高,至尊,至贵,至上的圣人,神人,没有女人配得上他,所以只能单身了。当然,他的单身是另外一个意义,就是已经立不了皇后了。总而言之,我们分析了秦始皇不立皇后的四个原因。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立太子。我们首先讨论第一个问题,秦始皇有多少个儿子,《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始皇有二十余子”,留下名姓的皇子有四个,长子扶苏,十八子胡亥,还有另外两个。我们现在统计秦始皇至少有二十三个儿子,还有十个女儿,这二十三个人都可以选为太子,秦始皇为什么不选呢?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第一,仇女,由于怨母仇女,他的二十三个儿子,他谁的母亲也看不上,这是不立皇后的原因。二十三个儿子,最器重的是长子扶苏,但是在坑术士事件中,长子扶苏被派到蒙恬的长城军团做监军,掌握兵权,防守北方的边防去了。扶苏的离京是个大事件,这是扶苏的一次失误,结果让他失去两个机会。如果扶苏留在秦始皇身边,被立为太子的可能性非常之大。结果扶苏走了,离开了政治中心,一个从政的皇子,如果离开政治中心,就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这是一个重大原因。再一个,离开政治中心以后,又到长城军团去了,长城军团的负责人是蒙恬,和蒙恬走的比较近,就引来了李斯的猜忌,因为如果扶苏继位的话,可能更信任的是蒙氏兄弟,这就招来了李斯的反对。而李斯是跟在秦始皇身边出游的,深受秦始皇信任的丞相,所以扶苏的失误,带来了两次机会的错过,导致秦始皇没有把合适的儿子选为太子。秦始皇到临死留下的遗诏,还是召扶苏回京主持丧事,言外之意就是让扶苏继位。但是扶苏对他的顶撞导致他把扶苏发配到边疆了,这是原因之一,但是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在我看来,两个字,怕死,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立太子就意味着承认自己一定会死亡,对一个千方百计企图长生的皇帝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现实,秦始皇不敢承认这个现实,也不敢面对这个现实。他一方面拼命追求长生,另一方面,又避免直接面对立太子这个尴尬的现实。秦始皇对徐福两次资助,对卢生逃亡感到非常愤怒,其实都是一种心理,就是求仙之心非常强烈。一个如此追求成仙的人,是不敢承认自己要死亡的。越是不敢承认,就越是不敢面对立太子这件事,所以怕死是秦始皇不立太子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是意志抵挡不了规律,所以决心成仙的秦始皇最终还是走完了他的生命路程,这位生前叱咤风云的千古一帝,最后竟然以一具腐烂发臭的尸体走进了他修建了近四十年的皇陵地宫。所以我们可以看的很清楚,历史不能倒退,谢幕就是谢幕。

34:沙丘政变

'画外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巡游途中。最后,有一个人物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前,此人一直默默无闻,而在秦始皇死后,他上演了一幕短暂而有爆发力的个人独角戏。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是如何操纵这一切的?

从襄公立国到秦国崛起,从称霸诸侯到横扫六合,从统一制度到沙丘之死,在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中,王立群老师用了三十三集的篇幅,为我们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以及秦始皇横扫六合建立帝制的辉煌功绩。然而,尽管秦始皇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但上苍并没有因此而特别眷顾这位皇帝,在他五十岁时,就让他止步于人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第五次大巡游。随他一起巡游的,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和他的小儿子胡亥。然而让秦始皇想不到的是,这次巡游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大巡游。当车队走到沙丘的时候,秦始皇突然暴病身亡。

秦始皇身边的三个重要人物: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和幼子胡亥,在这一关键时刻,会上演什么样的一幕呢?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秦始皇这只老虎死了,接下来就是猴子的天下了。那么,这个猴子会是谁呢?谁会最先跳出来呢?从今天开始,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继续带领我们走近大秦帝国末年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冷眼观察面对权利诱惑时,最本真的人性角逐。故事还是从秦始皇死后说起吧,敬请关注《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沙丘政变》。

秦始皇沙丘病故以后,出现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什么事情呢?是一个由秦始皇亲自口授,然后记录下来,加盖了秦始皇玺印,已经封好的诏书,没有发出来。这个诏书可不是一般的诏书,它是关系到秦帝国第一次最高权力交接的一个重要诏书。我们知道,封建帝国它的政权最危机的时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事就是最高权力的交接。而秦始皇这个诏书呢,就是化解这场危机的一根定海神针。但是,这个诏书没有发出。那么,体现秦始皇个人遗愿的诏书为什么没有发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在这大秦帝国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各方势力又有哪些行动呢?《史记》中有两处记载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两篇传记的记载都是诏书写好但未授使者,秦始皇病故。只是在《秦始皇本纪》记载中,诏书已加盖了皇帝符玺。“未授使者”四个字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秦始皇写好之后他自己没让立即发出;二是秦始皇因病情严重诏书写完之后已不能亲自安排发出;三是有人从中作梗使诏书未来得及即时发出。究竟哪一个是历史的真实呢?不好讲。《史记》的两篇传记都只写了“未授使者”四字,由于文献记述过于简单,我们今日已经不知道“未授使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了。

我们逐一分析,先说第一点,秦始皇写好诏书之后他自己没让立即发出。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有。为什么有这种可能呢?估计有两点原因:一是心理准备不足;二是过度自负。从《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来看,秦始皇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长生不老,对自己人生即将谢幕这一点始终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而且,他刚刚接见了徐福,又给徐福调派了强弩手,秦始皇对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还充满渴望,自己的人生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要结束呢?毕竟他才五十岁!他有死亡的预感,所以,他写了诏书。但是他还有长生的幻想,他并不想立即将写好的诏书发出去。到了病危之时他已经无力再去处理这件事,最终,诏书未得发出变成遗诏。如果事实如此,这就是秦始皇一生之中出现的一个最重大的政治失误。未及时发出诏书的第二个原因是秦始皇的自负,秦始皇生前威风八面,谁敢不从?这种局面使秦始皇自以为自己的话不可能不算数,即使自己死了诏书成为遗诏,又有谁敢篡改遗诏?秦始皇根本没有想到诏书一旦变成遗诏,一切皆有可能发生!秦始皇如果想到了这一点,他早就会下手防范了。再说秦始皇因病重写完诏书却来不及发出,有没有这种可能呢?也有。要说处理后事,秦始皇远不如汉武帝,汉武帝早年先立了太子,晚年又误杀了太子。去世前三天,他立了八岁的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并召霍光等五位顾命大臣在病榻前接受诏命,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汉武帝恨恨而去,但是最高权力的移交是相当成功。尽管汉昭帝刘弗陵尚有两位年长的哥哥,但是,汉武帝的周到安排使一切阴谋都无法得逞。汉武帝在最高权力移交一事上的个人意志得到了完全实现,一是他明确了太子的人选,二是他立了五位顾命大臣。这样,谁想更改汉武帝的意愿都不可能。这里我要特别提出“临死前三天”这一时间,因为这是汉武帝最终决定立幼子刘弗陵继位的时间。人生都有“临死前三天”,但是,绝大多数人把握不好临死前的这段时间。为什么呢?大家将来都可以实践,有几个人能准确判断自己即将离开人世这段令人眷恋又令人遗憾的时间?极少!正是因为对死亡时间的准确判断,汉武帝才痛下决心,断然决定立八岁的幼子为帝。其时,汉武帝共有三个儿子在世,而他最终选的是幼子。以汉武帝之雄才,他不可能不知道立哪个儿子为帝是关系到汉家江山的大事,此事非同小可。但是,汉武帝突破了“国赖长君”的祖训,选定幼子继位。幼子刘弗陵当时才八岁,八岁的孩子能干什么?能处理复杂的国政吗?为什么放着两个年长的儿子不立,偏偏立了八岁的刘弗陵?事实证明,汉武帝确有识人慧眼,刘弗陵不负父命,成为一代中兴之主。汉武帝不但有慧眼,更重要的是把握住了时间——临终前三天,完成了最高权力的交接。秦始皇和汉武帝是中国帝制时代前期最重要的两位皇帝,论其立国,当然是秦始皇更胜一筹,因为汉武帝不需要立国,我们也不知道汉武帝立国的才能;论其治国,秦始皇和汉武帝各有千秋,但是秦始皇在帝位移交上明显不如汉武帝,一是没有把握好时间,二是没有及时明确布告天下。秦始皇渴望长生,他一直不相信自己会这么快死亡,所以当他在平原津病重之后,一不准大臣们议论他的善后之事,回避死亡,二没有更多地考虑最高权力平稳交接这个大问题。等到病危之时,他才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然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并且是关系到帝国安危的天大问题。于是,他写了诏书。可是此时秦始皇已经病危,诏书虽写好,生命却处于弥留之际,发出之事他已经来不及再管了,就这样诏书变为遗诏,并且落到了赵高手中。秦始皇远没有汉武帝那么从容,他处理后事有三大失误:一是没有明确立太子,二是没有明确顾命大臣,三是没有亲自督导诏书发出。上述三点都是非常重要的致命伤。

没有明确立太子,就意味着秦始皇的二十多位皇子个个都可以被立为二世皇帝。这样,秦始皇自己想立的长子扶苏就有可能失去皇位;没有明确一批顾命大臣,就意味着知道此事的丞相李斯可以一手遮天。皇帝临终之时如遇特殊情况,都要立若干位顾命大臣,这些顾命大臣肩负着忠实履行先皇遗命的职责。由于有了若干顾命大臣,不可能出现一位顾命大臣说了谎言仍被认为是先皇遗命那样的问题;顾命大臣之间可以相互制衡,假如没有制衡,那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所以,秦始皇没有亲自督促诏书及时发出是一大失误,倘若他一旦驾崩,无论他生前如何威风八面,死后还能管得了什么呢?连自己的尸体腐烂任人摆布他都管不了,更何况是最高权力的移交?一封事关帝国命运的诏书在秦始皇身后就只是一张废纸了。下面谈一谈有没有人从中作梗。

'画外音' 秦始皇生前是何等威风,荡平六国,所向披靡。然而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会有如此下场,不但身体腐烂变质,而且连诏书都没有发出。生前在他身边唯唯诺诺的小人不但挺起了腰板,而且公然藐视他的权威了。那么他们有这个胆量吗?司马迁的记载也含含糊糊,凭借人的直觉判断,秦始皇的诏书“未授使者”会不会有人从中作梗呢?

这个也不太好讲,因为诏书写好后放在了赵高的手中,如果说有人作梗,只有赵高有此可能,他人恐怕连诏书是否发出都不会知道,怎么能从中作梗呢?那么赵高会作梗吗?可能性虽说不大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赵高深受秦始皇恩宠,所以他才能担任中车府令兼行府玺事的双重要职。赵高整天呆在秦始皇身边,对秦始皇的病情非常了解,秦始皇一咽气,他有可能立即谋划篡改遗诏。因此,不能完全排除赵高此时怀有复杂的心情,在秦始皇病危的时候估计他小算盘已经开始打了。秦始皇信任他,对他委以重任,他应有感激之情,应当希望秦始皇健康长寿,长保自己的荣华富贵。赵高最早知道秦始皇诏书的内容是要扶苏即皇帝之位,因此,赵高的地位会因秦始皇的病故和扶苏的即位发生变化。但是,要说赵高有意扣留秦始皇的诏书不发也未必,因为发与不发,他并不能完全做得了主,毕竟秦始皇是死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