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七大名医传奇:古代的中医 > 第19部分(第1页)

第19部分(第1页)

要说这位缪希雍真是位大侠式的人物,奔七十的人了(这一年是公元1614年,缪希雍六十八岁),在听说求诊的消息以后,马不停蹄,从他住的长兴到金坛,“三日夜驰至”,然后下马进屋,立刻开始给庄敛之的父亲诊脉。

审证视脉以后,“顿足大叫”,说:“你父亲这不是外感病啊,这是内伤杂病啊,应该用平补的方法来治疗,并且还要吃一些好吃的美食,现在脾胃之气已经要绝了,怎么办啊?!”

大家一听,这才知道是给耽误了,于是忙求缪希雍死马当活马医,勉强给开个方子吧,看看能否给挽救回来。

这样,缪希雍就给开了方子,结果五天以后,发现患者根本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了,缪希雍仰天长叹,说:“我已经尽力了,但仍然无力救他回来啊!”

于是,潸然落泪,告辞而去。

没两天,庄敛之的父亲就去世了。

又一个生命被这些庸医给害死了。

顺便多说一句,现在这路医生(或者根本就不是医生,而是所谓的养生专家)还存在,我前些日子给一个患者诊病,是个气血不足的人,本来调理得好好的,突然这次来诊时我发现她的舌苔白腻,舌质淡白,之前都已经非常红润了,我大吃一惊,忙问为什么阳气突然受到损伤,体内水湿变得这么大。她回答说,这些天看到电视里有养生专家介绍,告诉大家每天早晨喝一杯凉水,就能身体健康排出毒素。于是她坚持了十多天,期间闹了两次肚子。

这是哪路的养生专家?不知道人是有不同体质的吗?那些脾肾虚寒的人,每天早晨一杯凉水,不知道会使他们的身体受到多大的伤害,有些患有严重疾病的,病情会就此急转直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缪希雍(27)

人体的阳气,在早晨就像个小火苗,到了中午才像一团大火,此时喝几杯凉水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脾肾阳虚的人,早晨的一杯凉水是有很坏的影响的。

我都能够想象到,这路专家在宣传的时候一定是打着中医的旗号的,一定会说:“我们中医认为,早晨喝一杯凉水,对养生有很大的帮助,中医认为……”

然后估计会有更多的喝凉水闹肚子最后变成很多疑难病症的人,会扯起取缔中医的大旗,高喊:“该死的中医,害得我闹肚子!”

不多说了,让我们继续关注庄敛之同学吧。

在经历了这件事情以后,庄敛之同学痛定思痛,终于搞明白了,以后不能再胡乱相信这些所谓的专家,只相信缪希雍老师。

果然,没多久,事情就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要说这位庄敛之同学的家里应该是比较富裕的,因为他除了大老婆之外,还娶了几房小妾。(具体是几房,我没有考证清楚)

其实家里有这么多的小妾是很不好管理的,估计跟管理一个公司差不多,员工的什么事情都要照顾到。这不,这天,其中的一个小妾病了,患的是疟疾,这就把庄敛之同学给操心坏了。

她患病的症状是“寒少热甚”,这个疟疾发病,并不都是有规律的一会儿寒一会儿热的,有很多情况是寒热不对称的,同时,她还汗少,头痛,不爱吃东西。

这个时候,庄敛之同学直接就找缪希雍来诊视了。

恰巧缪希雍当时就住在附近,于是就赶来了。

诊了脉以后,感觉脉象洪数而实,这是有热的脉象啊,再看这位患者,病情也确实和脉象一致,发热的时候多,出汗,这些都是热证的表现。

于是,就开了清热生津补脾的方子:麦门冬、知母、石膏、竹叶、粳米、橘红、牛膝、干葛、白茯苓、白扁豆,开了三付。

这个方子,那是张仲景的竹叶石膏汤和*汤打的底子,用来治疗气阴两伤,其中用麦门冬、知母、石膏、竹叶是用来清气分热邪的,粳米滋养胃阴,这里可以看出缪希雍用药是十分谨慎的,比如他就将原方里的半夏去掉了,为什么呢?因为半夏温燥,对热病不利,他用橘红来理胸中之气,然后用牛膝来壮腰腿之气血,其药气下行。(因为后面的医案中记载这个女子素有胸痛,腿软无力之证,所以用了这两味药)

其中干葛是用来升阳明胃经之气的,可以解肌通络,舒缓头痛,同时也是治疗泄泻的重要药物,白茯苓升脾经之阳气,扁豆滋养脾阴。

在这一个方子里,药性有升的,有降的,可以调理气机的上下,气机一开,则热邪就容易散去,然后又配了大量的清气分热的药物,最后,再捎带着补一下脾经(这是缪希雍的创造,后世叶天士对缪希雍的调养脾胃的理论几乎全盘吸收),增强抗病能力。

这个药服用了三付以后,却没有任何效果,而且,患者却更重了,又大发寒热,人都神志不清了。

咦?这可就奇怪了,难道是自己没有诊断准确?

这时候庄敛之同学也来了,很担忧地说:“是不是用的石膏什么的太寒凉了?我看还是别用了吧!”(自己的小妾自己心疼啊)

这个时候天已经很晚了,缪希雍也不方便去诊断,看着庄敛之同学可怜巴巴的样子,心一软,得,那就把石膏去了吧,加上人参二钱。

庄敛之同学一听,欢天喜地的回去了,终于可以补了!

庄敛之这一走,缪希雍仔细回想了一下,不对啊,难道我会判断错吗?不好,要犯错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