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人盗墓史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还有厉害的,晋安帝司马德宗在位时的义熙九年(413年),有人盗发东晋初年著名武将卞壶墓,“剖棺掠之,壶面尸如生,两手悉拳,爪生达背”。卞壶墓的原址在南京朝天宫一带,盗墓贼掘开棺材后,发现卞壶不只尸体未腐,还长出了能触到后背的长长指甲,这是中国古代盗墓史上一桩著名奇事,真的是活见鬼了!

离我们最近的一桩活见鬼现象,是孙殿英盗清东陵时发生的。当孙殿英的手下打开清东陵内慈禧的棺材时,发现慈禧的尸体也未腐烂,皮肤如少女一般白嫩,弄得有士兵动了奸尸的邪念。更让人吃惊的是,慈禧的手上长出了一寸多的白毛,指甲也长了出来。

人的尸体下葬后,指甲还能长出来,按过去民间的说法是葬到了“养尸地”。什么叫“养尸地”?这在古代葬书上一般都有说明,“地书谓纯阴不化之地,年久尸不化,名曰养尸,主凶”,葬此地的尸体内脏腐烂,毛发、牙齿、指甲等部位却还会继续生长。所以,“养尸地”多出僵尸。

古代风水先生认为,“养尸地”是凶地,如青乌子的《葬经》、郭璞的《葬书》、管辂的《地理指蒙》、杨筠松的《三龙经》等经典葬书中,均是这个观点,称“葬不宜”。其原理是,尸体受到地穴内邪气的影响。

吴芮正好葬在“养尸地”上?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不过可以回答的是,所谓“养尸地”是一种迷信,谁相信谁傻,过去想保护尸身不腐还来不及呢,能“养尸”应该是好事啊!

● 盗墓贼认出墓主后代的真相

盗吴芮墓引出的活见鬼现象,如果到此为止,也还不算出奇,奇的还在下面呢。

不久,当时替孙权盗墓取木的湖南人去安徽,经过寿春时,在路上遇到一个中级军官,当时是校尉级别,他觉得十分惊讶,便问校尉:“你怎么长得很像过去的长沙王吴芮啊,就是稍微矮一点儿。”

校尉很诧异,反问他,“吴芮是我的先祖啊,你是什么原因看见吴芮的?”

那人便把孙权盗吴芮墓,取里面木材修建孙坚庙的事情和经过说了一下。原来,这当官模样的人叫吴纲,是吴芮的第十六代孙。吴纲后来还追问吴芮是否重新安葬了。

如此巧合之事,几百年的唐代也遇到了一起,不过吴纲换成了唐代名士萧颖士。

萧颖士是南朝梁武帝之子萧恢的曾孙。他曾任阳府功曹,任期满后,到南方游历。一天,他和同伴从瓜洲坐船渡江,船中有两个小伙子,注视颖士良久后说:“这个人与曾封为鄱阳郡王的萧恢长得十分相像!”萧颖士听了很惊奇,但还未问清,就下船分手了。

过了一年,萧颖士游归北上路过盱眙县时,与县官见了面,刚好这里抓到了五六个盗墓贼。萧颖士一看,船上碰见的两个小伙子也在其中。萧颖士这才知道,他们是盗墓惯犯。年龄不大却已“从业”十多年,盗了无数古墓,其中有一座就是鄱阳王冢。

鄱阳王冢掘开后,他们发现了大量的随葬珍宝,还发现萧恢的尸体没有腐烂,跟活人一样,年龄在50岁左右,胡须有点斑白。因为坐船时看到萧颖士与鄱阳王长得很像,两人忍不住冒出了几句。谁知还真的巧了,萧颖士就是鄱阳王的后代。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6)

孙权盗掘吴芮墓的事情动静很大,让吴芮居住在浮梁瑶里的族人相当吃惊。当他们知道祖坟被盗的消息后,赶紧奔赴长沙,看到自己引为自豪,视为圣祖的吴芮坟墓遭盗,棺材遭撬,还被晒尸,他们悲痛万分,气得要死,不排除有人要找孙权讨说法。但孙权其时龙运当头,是吴国的大皇帝,吴芮的族人也只好忍了。

根据吴芮“归当赴天台,观天门之暝晦”遗嘱,后人决定将吴芮迁葬回家乡瑶里。据说为防止再盗掘,将其秘葬于五股尖仰天台下一个岩洞深处,至今遗迹尚存。而长沙的吴芮墓早毁了,连当年的墓址在哪几都无处寻找了,只剩四处高楼林立。如果不是孙权干的坏事,吴芮的墓可能至今还在长沙城北,当地又可以大做吴芮文章,开发旅游资源了。

另外,他们还分别在休宁、婺源、浮梁、高岭等四处修建了吴芮的衣冠冢。所以出现了安徽、江西境内不只一处吴芮墓的现象。现在著名的吴芮墓在婺源县镇头乡冷水亭村鸡山上,墓分3座,间距百米,俱坐南朝北。墓前立封门石,围之以青石。立有两块墓碑,一块上刻,“延陵郡三十世祖沙长沙王讳芮谥吴文公之墓”,另一块上刻,“汉长沙王吴文王芮墓”。

● 古代盗墓贼竟然盗“棺材板”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为孙权喊冤,盗墓长沙王吴芮墓,可能是他手下人出的馊主意啊。其实,就算主意是手下出的,吴芮是历史上的好官善人,挖开他的墓是需要承担社会道德和政治风险的,没有当朝皇帝点头,谁敢动洛阳铲,谁敢用他的“棺材板”给皇帝造始祖庙?绝对不敢的。

就如后来明朝大太监陈奉在湖北境内大肆盗墓一样,没有皇帝朱翊钧在背后指挥,是盗不起来的。而且,当时吴国初立,宫殿、庙宇待建,木材的需求量很大,盗取墓材便不失为一种不要成本的“就地取材”手段。

在古代,盗取他人祖坟、祖庙、旧宫旧殿上的材料,并非是一种罕见现象,而是事例多多。如后面将要说的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刘曜、清朝的乾隆两位皇帝,都曾这么做过,他们因此才列入中国古代盗墓“名人榜”的。

盗墓材也是盗墓者行盗的目的之一,到现代盗取墓材的事件仍然存在。盗墓贼盗棺材为哪般?因为看上了棺材板。棺材一般都是用上好的木料,比如楠木做的,在汉人丧葬风俗中,即使是再穷的人家,也会想着法子给死者弄副好“料”,甚至出现没有好棺材不能下葬的事情。

除非像明太祖朱元璋当年那样,穷到无立锥之地,才会用席子包裹下葬。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盗墓贼才盯上了棺材板。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江苏淮安的墓,“*”中便遭到过盗掘。我2008年初在当地采访时,一位当年的知情人告诉我,当时是生产队社员响应号召,集体动手挖的,生产队还给每人出了工分。吴承恩的棺材很大,材质很好,被拆开后,和新木材一样,后来统一送到当地的村办小学打课桌、门窗使用了。有心人曾留下了一块顶头板,但后来也失落了。

有的人甚至还用棺材板来打嫁妆,用彩色油漆漆一下,和新的一样,而且因为材质好,不明真相的买主还会格外看好。但因为是死人的棺材板打的,一旦暴露,木匠麻烦就大了,退出改行是小事,搞不好会被新娘家长打得半死。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7)

盗墓贼更过分的行为是,直接把将棺材盗出来出售。在明代,苏州便有一些这样的盗棺材卖的专业盗墓贼。明黄省曾的《吴风录》便有这样的记录——

“自正德中……西山九龙坞诸坟,凡葬后二三日间即发掘之,取其敛衣与棺,倾其尸于土盖,少久则墓有宿草不可为矣。所发之棺则归寄势要家人店肆以卖。”

● 孙休当皇帝时的盗墓奇闻

话还是说回来。孙权第六个儿子孙休做皇帝(吴景帝)时,也出现过一起盗墓取材的奇闻。

此事见于《抱朴子内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