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时光里的欧洲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安布罗斯在基督教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是劝说狄奥多西皇帝确定国教的人。他是天主教会传统的奠基人,他除了改变了罗马帝国的信仰,还开创了教会与国家的独立关系,他在与狄奥多西皇帝的书信中辩论了教会是否应当从属于王权统治,尽力为教会争取地位。他也是欧洲音乐的重要开拓者,希腊罗马传统的音乐雏形在中世纪大多失落殆尽,教堂音乐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到了近代发展成西方古典音乐。教堂音乐的起始正是由安布罗斯主持的圣歌吟唱,安布罗斯素歌是早期圣歌,最终转变为西方古典音乐的雏形。

安布罗斯在米兰受人爱戴,直到今天仍然不时有信徒凭吊。来到圣安布罗奇奥修道院,可以亲眼目睹安布罗斯的遗体,可以看到有虔诚的信徒在这半地下的小房间低头祈祷,一坐就是几十分钟。圣安布罗奇奥修道院不算宏伟壮观,但是建筑和院落都宁静优美。它是观察宗教建筑演变的最好场所,其中一部分是罗马帝国时代会堂遗留,一部分保留拜占庭帝国的马赛克金顶,一部分是文艺复兴之后修建的近代风格,几种风格统一协调,毫不显得突兀。教堂主体已经具备了后世大教堂的基本结构,一本圣经翻开在阳光里,壁龛中有圣女祈祷的白色雕塑。教堂外的走廊清静无人,偶尔有修女经过,庭院安宁,绿草如茵。

387年,正值罗马帝国的多事之秋。

在那之前,378年,帝国军队大败于哥特人,瓦伦斯皇帝死于战场,步兵对骑兵的全面告负也标志着古代战争艺术和军事制度的消亡。379年,狄奥多西皇帝继位,通过谈判协商和哥特人签订和平协议。哥特人总在友好和制造麻烦之间摇摆,逐渐成为帝国的主宰力量。而与此同时,国内的篡权者马克西姆斯带领军队夺去了意大利,狄奥多西不得不亲率军队征伐。平定虽然成功,但军队是由雇佣来的蛮族士兵组成的,两个法兰克人统帅,而这两个异族统帅在388年杀死马克西姆斯之后,转而成为帝国最终的破坏者。

对帝国来说,这是一个结束。对宗教世界来说,这却是一个开始。此后社会制度、文化、习俗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古代世界的一切都未曾重演。罗马帝国和汉帝国走向最终的不同,两片大陆的命运在结点之后终于漂移。

从回顾的角度看,在君士坦丁之前,基督徒基本上是以赴死的姿态走入历史舞台,他们被屠杀,被迫害,被压制,在一种近乎自杀式的壮烈中完成自己。迫害得越惨烈,信仰就越坚定。基督徒相信这是接近上帝的方式,信仰因而以一种奇异的能量生存下来。

为什么基督教会如此顽强,在后世传播最广?

之所以有这种坚定的顽强,除了神迹的传说和时代背景,恐怕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耶稣本身的话语。神迹的传说在当时并不罕见,政治背景最初也不利于基督教传播,然而基督的话语最终还是超过了当时的所有其他领袖,流传到今天。在世界曾经和之后的许多宗教中,强调的重点有的是空,有的是公平,有的是忠诚的勇气,有的是秩序,但耶稣强调的重点是爱。福音书中说神永远爱你,人应当爱神,也应当永远爱他的邻人。这样的理论最终流传,对我们这些在基督教文化之外而不信教的人也有重要启发。也许永恒的不是天国,而是人心深处对爱的渴望。

早期的基督徒和中国的墨家很像,主要群体是穷苦的手艺人、鳏寡孤独、游荡的无业者、社会的下层。他们都奉行艰苦简朴的生活哲学,相信天下的兼爱,在团体内部公有而互助。两个群体也都强调清贫中坚韧的个性,都在创始人死后不断有一代又一代信徒。但是墨家的信徒中有很多是仗剑走马的游侠,与权贵拼死相争,容易折损。而基督徒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靠着内心的希望默默忍耐,终于度过一次次迫害,流传至今。这其中的好与不好,可能谁也无法说清。

【旅游指南】

交通方式:

国际航线众多。市内有三条地铁,价格便宜。米兰景点较集中,步行可至较多地方。

推荐景点:

1。米兰大教堂:米兰的象征。始建于1386年,1813年完工,历经5个世纪的精雕细琢,有法国、意大利、日耳曼各地建筑大师参与,最终落成为具有135座尖塔、3000余座雕像的巨大建筑,共占地12000平方米,气势雄伟,规模庞大。教堂至今仍保留着极强的传统,游客若穿着完全露出手臂的上衣和膝盖以上的短裤则禁止入内,必须罩上外套。参观教堂免费,可以花钱登上教堂顶,俯瞰米兰城市,是极好的旅行之选。

2。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达·芬奇最著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画在这座修道院多米尼克餐厅的后墙上,餐厅对画作做了极为科学和细致的维护修复工作,每天承载的参观数量也有限,一定要提前在网上预约。

3。圣安布罗斯教堂:379~386年始建,圣安布罗斯感化奥古斯丁的地方。9世纪扩建,11世纪扩大,具有伦巴底风格,至今仍是米兰主要的宗教场所之一。

4。国家应用技术科学博物馆:达·芬奇的木头模型,重新设计的飞行器等等各种奇思妙想。

推荐阅读:

《教会史》

'古罗马'优西比乌(260~339) '美'梅尔英译◎何光沪、瞿旭彤译

优西比乌的生平不甚清楚,教育背景我们也只能略知一二,但是他的著作《教会史》却是为我们理清楚人类历史的最重要著作之一。如果说希罗多德是世俗历史之父,那么优西比乌就是宗教历史之父。他这部十卷本的著作是记述早期基督教信仰的珍贵记录。

《教会史》对于基督教内外的人都是值得读的书,因为它讲述的不仅是宗教,也更是历史。《教会史》并不是《福音书》,它并不直接无条件宣扬信仰,而是对每个环节加以追问,试图确证信仰。他考证过四部福音书的由来,区别过基督教经典与打着宗教名义的骗子,作过对信仰对历史的反思。

“基督有两重特性:一方面,好比我们身上的头,他是上帝;另一方面,好比我们身体中的脚,他为了拯救我们,披戴上人性,成为与我们有一样性情的人。

“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足以描绘基督的起源、本质和特性。

“保罗和彼得差不多同时殉道。据记载,正是在尼禄统治期间,保罗在罗马被斩首,彼得也被钉上十字架;罗马当地至今还遗留着彼得和保罗的墓地。”

《上帝之城》

'古罗马'奥古斯丁(354~430) 王晓朝译

比起《上帝之城》,《忏悔录》可能是奥古斯丁更好读的一本书,尽管艰深,毕竟是个人史。《上帝之城》厚厚的两卷本,探讨多个历史社会问题,让人难免望而却步。《上帝之城》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它探讨的是罗马帝国的衰亡,从历史到精神,从广阔到内心。

之所以叫做《上帝之城》,是因为奥古斯丁特别地将现实世界分成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当它们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各自生活在它们自己的和平之中。”它们不是在地理空间上区分的城,而是在精神世界区分的城——遵照世俗政治和肉体欲望,或者遵照神圣教诲与自我救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两座城在人类的历史上会永生永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