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明朝的那些事儿 > 第64部分(第1页)

第64部分(第1页)

他要培养的并不是有文化、有追求的太监,而是战士。

为他而战的战士,足以对抗文官集团的战士。

太监不过是皇帝手中的棋子,仅此而已。

第六十四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明朝的那些事儿(64)

朱瞻基的痛苦

就这样,朱瞻基将他老祖宗朱元璋集中的权力又分散了出去,票拟权给了内阁,批红权由太监代理,但必须说明的是,由于批红权十分重要,所以历代明朝皇帝虽然委托太监代笔,却从未放松过对此权力的掌握,当然也有例外,以下三人就是代表:一个顽童,一个懒虫,还有一个工程师。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稳固的政治权力体系,票拟权和批红权的斗争,实际上就是文官集团和皇帝及其代理人太监的斗争。

换句话说,如果谁能够同时控制票拟权和批红权,他就是真正的皇帝!

有这样的人吗?

应该说,确实是有的,在我看来,有三个人做到了。虽然他们同时获得两大权力的途径和原因都各不相同,但很巧的是,这三位国家实际控制者的统治时期,正好对应上面所说的那三位不抓权代表的朝代。

这三位并不姓朱的皇帝分别是:“立皇帝”、“首席活太师”、“九千岁”

这三位仁兄也将是我们后面文章中的主角,在这里先说一下“首席活太师”是什么意思。

明代的最高文官不是尚书,而是三个名誉称号——太师、太傅、太保。虽然这三个称号都是一品,却也有大小之分,其中以太师为最大。大家知道,所谓荣誉称号很多时候都是送给死人的,而能够在死后混到这三个称号的,也是十分厉害的人。

当然也有某些更厉害的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得到过这三个称号,而第一个被封为最高文官太师的活人,正是这位掌控大权的仁兄。除此之外,他还被封为太傅,“活太师”加“活太傅”的荣誉在明代仅此一人。足见此人之强悍。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代后期的政治格局正是在朱瞻基打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个结构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因为这似乎也是唯一能够制衡各方力量的办法。

别折腾了,就这么凑合着过吧。

隐患

朱瞻基的政策在他活着的时候已开始实行,当时的司礼监已经可以替皇帝批红,不过在朱瞻基的严格监控下,办事的太监们倒也不敢有什么不轨行为。因为朱瞻基虽然不愿意动笔写那么多字,却经常检查观看司礼监的批红作业。

内阁们对国家大事提出处理意见,并票拟出来送给皇帝,皇帝经过修改,加上自己的意见,或是直接同意,让太监代为批红。

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工作流程。

大明王朝就在这样的一个流程中平静地向前发展着。

然而不久之后,这片宁静就将被打破。

一个奇特的宦官

中国人有着十分浓厚的传宗接代观念,所以像宦官这种职业,虽然衣食无忧,但毕竟要挨一刀,比别人少点东西,也不能生儿育女。家里要是出了个宦官,说出去也是十分丢人的。

基于这一点,当时的人们也形成了共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做宦官!

还是那句老话,凡事总有例外

永乐末年,朝廷下达了一道旨意,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凡是各省各市教育局的官员,如果长期工作表现不好的,可以调到京城当官。

还有这样的好事?地方上都干不出头,竟然还可以调到京城工作当官!

按说这样的好消息应该会吸引无数人报名参加,可实际上,根本没有几个人去理会这件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