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中间的转换没有什么清楚的过渡,造成悬疑震慑的艺术效果。

许鞍华的第二部电影,是1980年拍摄的《撞到正》(又名叫《小姐撞到鬼》)。这是一部恐怖喜剧,描写一个小戏班到乡下地方演出时,遇到一些被无辜毒死的鬼魂,它们既想报仇,又想从活人中找替身,因而闹出一系列“鬼上身”的恐怖搞笑事件。该片导演手法灵活,特别是那些科幻片式的特技效果,给人以相当有趣的新奇感。

从《疯劫》到《撞到正》,是许鞍华电影创作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她主要着意于技巧的追求,对电影的叙事模式和手法进行大胆探索,有时甚至到了为技巧而技巧的地步。

在香港电台电视部工作时,许鞍华曾经拍摄过三部一小时的电视影片《狮子山下》,其中的一部名为《来客》,反映逃到香港的越南难民的生活。

拍摄前和拍摄过程中,许鞍华深入到这些越南难民中去搜集资料,和他们混得很熟。难民们很信任她,无条件地把自己的真实故事讲给她听,使她非常感动。她写了个影片的故事大纲,拿着它到处兜售,希望制片公司能够投资拍片,但遭到了一些制片公司的拒绝,有的担心故事太复杂,有的担心成本太高,有的担心不卖座。但她并不气馁,终于获得了支持。不过,制片公司有个条件,拍片成本不能太高。为了能够拍片,许鞍华作了让步,把故事中涉及的美国外景改成了菲律宾,并且把重点放在内景和颜色方面,终于搞出了她的第三部影片,即表现越南难民命运的《胡越的故事》。

《胡越的故事》完成于1981年,这是许鞍华电影创作的转折点,显示了她从着力于形式主义的探索而转向传统的现实主义美学的回归。

人的命运是《胡越的故事》所着力表现的主题。影片以平实的手法描写了华裔越南难民胡越(周润发饰)的苦难经历,他随着汹涌的难民潮漂泊到了香港,在难民营中不顾一切地挣扎求存。后来,他认识了同是从越南来的少女沈青(钟楚红饰),彼此倾慕,计划利用假护照一起取道菲律宾前往美国唐人街生活。但到菲律宾后,沈青却失踪,被“蛇头”卖到马尼拉唐人街的妓院。胡越追到马尼拉,为了赚钱赎回沈青,不得不替唐人街的黑社会头目当职业杀手,过着冷血虐杀的生活。在失去利用价值之后,黑社会的头目布下陷阱,将胡越出卖给菲律宾警方。经过一场激烈的枪战,胡越自己虽然脱险,但女友沈青却不幸被杀。胡越悲愤交加,潜回黑社会头目的住处报仇雪恨,然后划着小木船徐徐出海,继续过他漂泊的生活……《胡越的故事》的后半部拍得较粗,不太讲究细节,曾经引起非议。但无论如何,有一点却是人们共同肯定的,那就是这部影片突破了70年代至80年代初香港电影创作题材的狭隘局限,第一次道出了东南亚华裔难民在海外的命运与波折,为香港影坛带来了新的震撼。在1982年举办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活动中,《胡越的故事》获得很高评价,列入“十大华语片”的第二位。

1982年,许鞍华创作出了后来被称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又一部经典之作”的《投奔怒海》(青鸟影业公司出品)。

影片取材于70年代中期越南南方的那场大变革。主角芥川汐见(林子祥饰)是个日本记者,在越南南方解放时曾经热心地报道过那里的一切,但在几年后重返旧地时,看到的却是一个个辛酸的故事。最后,他卖掉了自己心爱的摄影机,冒着生命危险帮助越南少女琴娘(马斯晨饰)和她的弟弟逃亡。琴娘登上逃往大海的渔船,却不知芥川的生死,只是一片惘然及悲愤地面对着大海……按照《投奔怒海》的剧情,影片本应去越南拍摄,但由于环境不允许,许鞍华便选择了风景和气候都与越南相似的海南岛作为外景地。当时,作出这样的决定需要极大的胆略和勇气,因为,香港电影的重要市场之一在台湾,而台湾有关当局又明令规定,凡是回大陆拍片的香港导演或演员,其所有影片一律禁止在台湾上映。但许鞍华并不理会这一切,她说,“我要追求我想追求的东西”,“为了把片子拍好,我们愿意冒险”。

从1981年12月底开始,许鞍华带着摄影师、演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海南岛上奋战了四个多月。无论是对于演员的表演还是景物的拍摄,她都力求“尽量真实”。例如影片中有个叫阿乐的角色在垃圾场上被手榴弹炸死,但拍摄时找不到合适的场地,许鞍华便动用人力和车辆,拉了六车垃圾和三车铁皮罐头去作人工布置,制造出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投奔怒海》的拍摄,再次显示了许鞍华的艺术创造力。影片的结构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情节发展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注重人物形象塑造,感情刻划细腻含蓄。但同时,许鞍华又赋予其新的特色,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让一些次要人物突然出来喃喃自语地说一段与情节发展毫无关系的话语,不但丰富了整部影片的内容,也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而影片中那些静止的长镜头,则透出了冷峻的古典美。

《投奔怒海》上映后,轰动香港影坛,创下了1500多万港元的票房纪录。在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评选中,《投奔怒海》不但荣列当年“十大华语片”的第一名,而且获得了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戴安平)、最佳美术奖(区丁平)和最有前途新人奖(马斯晨)。许鞍华本人则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此后,许鞍华相继执导了《倾城之恋》(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书剑恩仇录》(根据金庸小说改编)、《今夜星光灿烂》和《客途秋恨》。

这些影片题材各异,手法有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许鞍华都在刻意追求新的内涵,追求自己和别人作品所未曾表现过的东西,那就是七八十年代香港电影创作中所缺乏的历史感。

1990年完成的《客途秋恨》(台湾高仕公司、中影公司联合出品),可算是这一探求的代表作。有人把这部影片看作是许鞍华的自传,许鞍华本人却不这样认为。她说:“我觉得看戏的人不会介意什么是真事,什么是假事,真假又怎样?不可能因此而使影片好看些……”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描写母女感情的影片,但实际上,其思想内涵远比这丰富得多。影片叙述一位从香港去英国念硕士学位的女学生晓恩(张曼玉饰)的一段生活经历,贯穿着她对童年时代的不断的回忆,尤其是她与母亲(陆小芬饰)的隔膜和对抗,其时空从20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经过50年代直至70年代末,以纵览式的方法来描绘历史的变迁,寄托复杂微妙的内涵。晓恩的母亲葵子是个日本人,日本宣布投降后,为了报恩,葵子在中国的东北与晓恩的父亲结了婚。不久,葵子随丈夫搬到陌生的澳门,丈夫去香港工作,自己只好带着女儿在澳门面对着冷漠的公婆。晓恩的祖父母因为不能忘怀日本侵略中国的痛苦而对这个东洋媳妇冷眼相待,再加上语言和习俗相异,因而显得格格不入。晓恩从小深受祖父母的溺爱,站在祖父母的一边,自然形成了和母亲的隔膜和对抗。母女怨结的化解,则是在70年代晓恩赴英留学归港后,随母去日本探亲,终于明白了母亲过去三十多年来因为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形成的孤独性格和落寞情绪。

《客途秋恨》的最突出之处,是许鞍华摈弃了自己过去惯用的注重情节的戏剧化处理而转向追求“拍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许鞍华曾经十分坦率地说过:“如果我拍我自己喜欢的电影,一定不卖钱。”同时,她又非常精明地认为,“我们的社会背景和欧洲不同,观众的文化程度也不同。对我而言,老板要求片子赚钱不是坏事,我个人一定尽力先拍赚钱的片子。赚了钱之后,有了余力,才能奢谈理想。”她还认为,“要平衡观众的要求和导演的个人意向,其实有时是可以达到的,但要靠运气”。

由于她既能顾及商业因素又善于进行艺术探索,因此能得到制片机构和制片人的信赖。当年夏梦的青鸟公司请她执导《投奔怒海》,她因为已经接了别的影片而未能立即上马,但夏梦还是等待她,并且足足等了两年多。

许鞍华之所以深受制片机构和制片人的信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的敬业精神。她的工作非常认真,只要一开拍,不管遇上多少困难,出现多少麻烦,她都一心一意克服,既不马虎,也不抱怨。她自己曾开玩笑说:“我拍戏好像军训似的,就是一定要拍,自己或演员情绪不好我都不理,非拍不可,一定要拍完为止。”

1987年她回内地拍摄《书剑恩仇录》,辗转在浙江、新疆、山西、河北等地,生活条件较苦,气候不太习惯,有时还会碰上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例如在山西芮城时遇上有关地震的传言,说五日内会有类似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当时她内心也很紧张,曾考虑过要换外景地,但觉得那样会延误拍片时间,所以硬着头皮往下拍,结果地震并没有发生,而拍片进度却得到了保证。

对于自己的创作,许鞍华总是感到不满意,拍完《客途秋恨》后,许鞍华曾坦诚地说:“我认为《客途秋恨》不够好。要想有资格拍自己认为过瘾而不需理会别人的戏,我觉得要有高深的‘道行’,同时要很用心去做,因为这是一件艺术品。现在我没有这样的资格,所以我仍需努力,但我仍希望朝这个方向走。我相信我走了一半的路,虽然前路未必光明,但仍需走下去……”

影坛怪杰徐克和许鞍华一样,徐克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香港新浪潮电影中崛起的导演之一。

徐克原名徐文光,1951年2月生于越南。1966年移居香港,并在香港完成中学学业。1969年进入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南循会大学,一年后停学环游美国,后来转到德州大学修读广播电视和电影课程。

1975年后,他在纽约编辑一份唐人街报纸,并组织了一个社区剧社,还参与当地的华埠社区有线电视的节目制作。1977年,徐克回到香港,进入“无线”当编导。在取材和风格上,徐克属于偏、险、怪、奇一路。

1979年推出的《蝶变》,是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由吴思远监制,属于古装武侠片。其布景布局都有未来科幻味道,故事却发生在中国武林之中。封闭的古堡居然出现新式西方武器,人物造型则综合了中国侠客、东洋忍者和西方枪手的特色,甚至出现穿牛仔服的侠客和全身盔甲的武士,体现了当年流行于西方的重金属漫画风格。

他于1980年推出的《第一类危险》,则以偏激的观点与手法写香港的社会矛盾和普通人物的被迫害,是香港电影史上罕见的充满控诉意识的影片。1981年他为“新艺城”拍的《鬼马智多星》非常叫座,并使摩登豪华的喜剧蔚然成风,但仍多少显露出他一向的“黑色幽默”与无政府主义特色。1983年,他为“嘉禾”拍的大型科幻武侠片《新蜀山剑侠》特别值得一提,在这部片中,他引进了美国先进科技。这原是还珠楼主写的一部同名小说,当时香港影坛许多大腕级人物都想介入这部电影,比如金庸、倪匡、张彻等人,张彻曾请倪匡写过剧本,让他交给“邵氏”老板,邵逸夫曾经心动,但最后还是放弃了。

徐克的《新蜀山剑侠》是“嘉禾”的刘亮华以独立制片人的身份拍摄的。在此之前,刘亮华来向邹文怀讨主意,问由谁导这部片子最合适。邹文怀又找来张彻。张彻说:“我认为徐克是拍这部片子的第一人选。”邹文怀说:“我也这么认为。”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徐克执导的《新蜀山剑侠》只拍原著精神而不为其故事所拘泥,想像非常大胆,有人认为,电影几乎超过了还珠楼主的原作,可以算得上中国电影中的一部杰作。《新蜀山剑侠》上映后卖座极盛,一时仿效者纷纷登场。

此片成功后,1984年,徐克与“嘉禾”正式分手,经过几番周折,在“金公主”的支持下,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先后拍了《上海之夜》、《打工皇帝》和《刀马旦》等影片。

1986年拍的《英雄本色》,结合了吴宇森的激情与徐克的豪气,拍出了英雄片的新潮流。

在香港影坛,“英雄片”的说法便是从《英雄本色》开始。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吴宇森,由徐克的电影工作室监制。吴宇森在加入徐克的电影工作室前并不得志,此前他拍过两部武侠片,意境、风格都让人称赞,但是叫好不叫座,因此他在“嘉禾”很不如意。在和徐克合作《英雄本色》之前,他还被派往泰国拍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被邹文怀拖了很久,因为对其缺乏信心,没有安排档期放映。直到《英雄本色》大获成功之后,这部片子才改名《英雄无泪》上映,虽有借《英雄本色》带活的用意,但卖座仍然不好。

《英雄本色》打破了香港有史以来国语片卖座纪录,票房达到3000多万港元。

有评论指出,《英雄本色》拍出了吴宇森温文尔雅的外表下的壮烈浪漫情怀,拍出了朋友之义、手足之情。这部电影使周润发红到极点,香港报纸上说,有了周润发,就没有穷人,意指他是电影票房的灵丹妙药。这部电影也是狄龙自《刺马》以来的最好演出。此外,红歌星张国荣也因此片在银幕上大放异彩。

1987年,徐克监制的《倩女幽魂》(程小东执导)是一部高科技鬼片,片中糅进了程小东的精致动作设计和细腻抒情,与徐克的奇诡多变和坚强的特技班底,打开了刚柔相济、宜古宜今的奇诡、浪漫武打古装片的新套路。而1990年的《笑傲江湖》,则是继承胡金铨《侠女》、《忠烈图》、《迎春阁的风波》风格的视觉造型的再发展。

徐克于1991年拍的《黄飞鸿》与1992年拍的《东方不败》,更是叫好叫座,险中见奇,使古装武侠片全面复苏。

香港评论一致认为,在创造和带领潮流方面,徐克无疑是香港影坛的佼佼者。

不但在香港,即使在西方涉猎华语电影的影评人士当中,徐克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香港电影近年在国际影展颇受欢迎,与徐克的作品和影响不无关系。首先是制作水准的提高,港片在视觉方面已能登大雅之堂。这一来是由于“新浪潮”导演带来的观念更新,二来也是具有远见的制片人肯增加投资以配合,才逐渐培养出一支较佳的专业队伍。而徐克正是最早全力投入主流商业电影制作的先行者。

徐克不像成龙、吴宇森等独沽一味,他风格多变,荟萃多种个性与风格却又万变不离其宗。如《笑傲江湖》、《黄飞鸿》、《黄飞鸿二男儿当自强》、《笑傲江湖二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等,均再次创造了武侠片的新境界。这些影片风格独特、个性鲜活,又是多种个性与风格的荟萃。

《倩女幽魂》和《东方不败》这两部电影标明的导演是程小东,徐克的头衔是监制。究竟两者谁为重要呢?香港圈内人士认为,程小东虽然是香港影视界公认的浪漫武侠形象设计奇才,但一般人认为他弱于整体戏剧结构,而徐克则创作力特强,构思雄奇奔放,富于突破性。

《倩女幽魂》重新演绎李翰祥的聊斋旧片,《笑傲江湖》和《东方不败》则把金庸的原著拆骨削肉,自由组合成大有不同的图像。徐克肯定是幕后总指挥,而且或多或少地参与实际拍摄,所以普遍认为他是影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