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作品:香港娱乐圈大写真

作者:文慧

内容简介:

本书从20世纪50年代邵逸夫创立邵氏影业说起,到六七十年代的功夫片明星李小龙、成龙,80年代的周润发;著名导演李翰祥、吴宇森、徐克、许鞍华。从60年代徐小凤、汪明荃到80年代四大天王歌星等,以人物为中心为读者讲述了香港娱乐界的历史。

正文

第一章 邵逸夫时代

邵逸夫自创立邵氏影业以来,雄霸香港影坛五十载。他的资产超过200亿港元,但有许多人离他而去,理由竟是他太吝啬,算盘打得太精;他一生置身娱乐圈,偎红倚翠,但风流而不下流。邵逸夫其人其事奇特又精彩。

邵逸夫创立的邵氏影业公司,曾拍摄过一千余部影片,获过几十项大奖,培养了大批的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像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李菁、郑佩佩、方盈、陈萍、罗烈、王羽、许冠文、陈观泰、傅声、李翰祥、张彻……这些曾让几代影迷们如痴如醉、顶礼膜拜的大明星、大导演们,都是出自“邵氏”的门下。

邵逸夫的“邵氏电影王国”雄霸香港五十载,高峰期每天有一百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

他的《白金龙》一片,开创中国电影从无声片进入有声片的时代。

他的“邵氏影城”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他是香港娱乐界荣获英国皇家爵士勋衔的第一人。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曾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邵逸夫任董事局主席的香港无线电视台在香港电视界独占鳌头,影响波及中国内地、澳门、台湾和世界各国华人社会。邵逸夫由此而腰缠万贯,资产超过200亿港元。

近年来,他捐赠给中国内地的款项达20亿港元之巨,仅浙江医科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他一次就捐助1。2亿港元。

他一生置身娱乐圈,偎红倚翠,“风流不下流”,邵逸夫其人其事,奇特又精彩。

创业艰难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邵姓在当地是一个大族。邵逸夫的父亲名叫邵行银,号玉轩,是个从事染料生意的商人,当时在上海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锦泰昌颜料号”。邵逸夫是邵家第六个孩子,男孩中排行第四。邵玉轩一生共有八个子女,三女五男,这五个男孩的名字分别是老大仁杰,老二仁棣,老三仁枚,老六仁楞,老八仁葆。

小学毕业后,邵逸夫随父亲到上海,进入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读书,因此他后来操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邵逸夫对父亲给自己取的名字(仁楞)很不满意,于是和几位兄长商量,想把名字改掉。但是,父亲给儿子取的名字是不能改的,于是便在别号上动脑筋。结果,老大仁杰给自己取号“醉翁”,老二仁棣取号“屯人”,老三仁枚取号“山客”,老六仁楞取号“逸夫”。这就是邵逸夫名字的来历。不过,在邵逸夫成就霸业之后,香港娱乐圈中人都习惯称他“六老板”或“六叔”。

1914年,老大邵醉翁从上海神州大学法律系毕业,被法租界中法振业银行委任为法律顾问,不久又被提升为该银行的部门经理。

当时,法租界里有个叫“小舞台”的地方,上演各种娱乐节目,包括京剧、杂耍、弹词,以及无声电影,由于老板经营不善,负债累累,于是决定将“小舞台”公开拍卖。

邵醉翁在父亲的资助下,买下了“小舞台”,并马上将其改名为“笑舞台”。他发现当时兴起不久的无声电影很受欢迎,于是投观众之所好,想方设法找来片源,把个“笑舞台”经营得十分红火。

由于经常性地放映电影,对当时上海的电影生产厂家也就日益了解。有一个时期,他眼看着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孤儿救祖记》风靡一时,赚了大钱,由此预见到拍摄电影是个发财的路子。当下决定,投资建厂拍电影。

1924年春,邵醉翁任老板的“天一影片公司”在上海闸北横滨路挂牌成立。

邵逸夫一边在中学读书,一边来天一公司帮忙。那时,在放映正片之前还放些新闻片,放学后或假日里,邵逸夫便跟着两位兄长抬着笨重的摄影机到处抓拍。后来他还跟邵醉翁的老搭档徐绍宇学拍情节片。1925年,“天一”出品了上下集《珍珠塔》,邵逸夫的名字和徐绍宇并列排在银幕上。这部影片由邵醉翁导演,演员有当时的大牌明星胡蝶、吴素馨等人。1925年年底,邵逸夫担纲掌机,王士珍为副摄影,拍了一部《孙行者大战金钱豹》,此后又接连拍了多部影片。

“天一”的崛起大大挤占了其他影业公司的市场份额。于是,六家制片公司建立了强大的联合发行网,共同排挤、扼杀天一公司。

面对围剿,邵氏兄弟商议应变对策。邵醉翁认为,为了生存和发展,务必开拓南洋市场。最后商定,老大、老二留驻上海,老三邵山客去南洋开拓影片发行市场。

临行之前,邵醉翁对老三说,老六中学快毕业了,如果南洋那边有前途,便打电话过来,让老六邵逸夫去帮他。

1926年3月,邵山客带着“天一”的一些影片和一些资金,单枪匹马,踏上了远赴南洋的征程。

新加坡是邵山客独闯南洋的第一站。当时,新加坡还没有中国电影,只有大戏院间或放点西方默片。邵山客使出他的交际本领,广泛接洽当地戏院的老板,推销“天一”的影片。由于影片适合当地华人的口味,很快打开了销路。短短三四个月,邵山客便因业务量剧增而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向上海发出一份急电,要老六邵逸夫速来新加坡增援。

电报到达上海邵家时,邵逸夫却去了北京。当年邵逸夫才19岁,刚从美国人办的“青年会中学”毕业,他正准备报考北京的大学。邵山客的一纸电报,改变了邵逸夫一生的命运。邵逸夫回到上海,收拾行装又登上海轮。

老六、老三相会在异国他乡,立即抖擞精神,脚踏实地地开拓市场。当时有个问题困扰着他们,即租不到戏院放映电影,像以前那样向戏院出租影片则获利甚微。邵逸夫想到一个苦自己的办法——租借空地,然后用帆布搭起院墙,自己卖票,自己放映自己的影片。不久,邵逸夫又想到一个主意,搞个流动放映车,把放映机、银幕等全套装上,然后走村串镇,尽量争取乡村观众。兄弟俩意见统一后,买了一辆小型旧货车,经过改装,开始在吉隆坡、怡保、马六甲、槟城的乡村市镇奔走。后来,他们增加了人手,流动放映车也已增到了六部。

商业竞争是残酷的。邵氏兄弟远走南洋也没有躲过“六合”公司的排挤。那时,独霸南洋影片业务的“地头蛇”叫王雨亭,他曾专程赶赴上海和“六合”签约,加入“六合”联军,承诺不买“天一”的影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