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龙的传人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全部人马,退回官渡。

袁军接连打了两次败仗,士气低落,但是袁绍仍然自恃兵多,盲目冒进。七月,袁绍把大军集结到官渡北面的阳武,准备继续发动进攻。沮授劝他不要轻易进行决战,可用持久战来消耗曹军力量,最后战胜曹操。袁绍不听,命令主力部队直逼官渡。官渡离曹操当时的政治中心许昌不到二百里,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如果官渡失守,许昌就失去了屏障。因此曹操竭尽全力固守官渡阵地,和袁军形成对峙局面。

双方在官渡相持了三个多月。曹操方面军队人数少,军粮又很缺乏,战争如果旷日持久地僵持下去,将对曹军不利,曹操统治区内有些郡县就已经叛变了。面对这种情况,曹操曾一度打算退守许昌。曹操的谋士荀彧(yu 郁)向他详细分析了战争的前途,鼓励他在关键时刻,一定要坚持下去,以便争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坚定了同袁绍周旋到底的决心。他一面命令部队继续固守官渡,一面密切注视袁军的动态,寻找有利战机,进行最后决战。

一天,曹军的探子侦察到:有几千辆袁军粮车,正在往官渡运送途中,押运官韩猛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打起仗来轻敌少备。曹操闻报,立刻派部将徐晃、史涣前往劫粮,在半路上打跑了韩猛,烧掉了他押送的全部粮车和军用物资。到了十月,袁绍又派人从河北运来一万多车军粮,囤积在大营以北四十里的故市、乌巢(都在今河南延津境内),还特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一万人驻在那里保护。由于上次粮车被烧,一度造成袁军给养困难;这次沮授特别提醒袁绍,要他另派蒋奇率领一部分军队驻防在淳于琼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袁绍又没有采纳。谋士许攸认为曹军主力集中官渡,后方必定空虚,他建议袁绍派遣轻骑抄袭曹军后方,星夜袭占许昌。袁绍骄傲地说:“不必,我一定可以在这里擒住曹操!”许攸感到袁绍这样骄傲轻敌,最后必然要败给曹操,不免对袁绍失去信心。正在这时,许攸的家族有人犯了法,被留守邺城的审配拘留起来。许攸一气之下,背弃袁绍,去投奔曹操。

曹操听说许攸来投靠,高兴得连鞋子都没有来得及穿,就跑出去迎接。曹操拍手说:“子远(许攸的字)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许攸坐下来。开口就问曹操:“袁绍军势很盛,您打算怎样对付他?目前还有多少军粮?”曹操说:“可以支持一年。”许攸知道这是假话,就说:“没有这么多吧!”曹操又说:“可以支持半年。”许攸直截了当地说:“您不想打败袁绍吗?为什么不说实话呢:”曹操知道瞒不过许攸,才说:“其实军粮只够维持一个月了,你看该怎么办呢?”许攸见曹操说了实话,这才把袁绍在乌巢堆积军粮的情况完全告诉了他,并且说:“袁军粮囤没有特别防守,如果您率领轻兵前往偷袭,把袁绍的粮草和辎重全部烧掉,不出三天,袁军将会不战自溃。”

许攸的献策,使曹操喜出望外。当天夜里,万籁俱寂,星光满天,曹操留下曹洪、荀攸防守官渡大营,亲自率领精锐步骑兵五千人,打着袁军旗号,每人手持一束干柴,口里衔着横枚,把所有的马嘴都绑扎起来,从小路奔向乌巢。枚是一根象筷子样的小木棍儿,古代夜间行军或偷袭敌营,往往让军士每人口中衔枚一个,以免说话或出声,被敌人发觉。枚的两头还有绳子拴在脖子上。在行军途中,曹军忽然遇到一队袁军,盘问他们是何处兵马。曹操让士兵回答说:“袁将军恐怕曹操偷袭乌巢粮囤,特地派我们前去增援。”就这样,曹军顺利地通过了袁军的防线。天还没亮,他们就摸进了乌巢,把袁军的粮囤团团围住,放起火来。在黑夜里,只见粮囤周围浓烟四起,火光冲天。袁军从梦中惊醒,慌作一团,不知如何是好。袁军守将淳于琼仓促应战,经过曹军一阵猛攻,只得退守营门。

袁绍听说曹操进攻乌巢粮囤,仍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盲目地认为这是攻下官渡、歼灭曹军主力的好机会。他对长子袁谭说:“即使曹操攻破淳于琼,只要我们攻下曹操的大营,他就没有退路了!”于是命令大将张郃(he合)、高览率兵去攻打曹操官渡大营。张郃认为曹操亲领精兵围攻乌巢,恐怕淳于琼支持不住。如果乌巢有失,大事也就完了。因此,他一再请求袁绍先派兵去救淳于琼。可是,袁绍在谋士郭图的迎合下,仍然坚持以主力去进攻曹操官渡大营,只派少数骑兵去救乌巢。由于曹军官渡阵地坚固,战士死守,袁军攻打不下,主力部队反而被吸引住,这就给曹操攻下乌巢创造了有利条件。当袁绍的增援骑兵临近乌巢的时候,曹操的部下慌忙报告说:“敌人援军就要到了,我们快分一部分部队去抵挡吧!”当时,正是能否攻下乌巢,决定胜负大局的紧要关头。因此,曹操严厉命令部下说:“等敌人到了我们背后,再来报告!”在曹操坚决果断的指挥下,将士拼死战斗,不但击溃了袁军的增援部队,而且攻下了乌巢粮囤,杀死了淳于琼。袁军的一万车粮谷被烧得一干二净!

淳于琼战败被杀的消息传到官渡前线,张郃看到大势已去,又听说郭图在袁绍面前说他坏话,他既气愤又害怕,便同高览把全部攻城器械烧掉,一同到曹营去投降。袁军粮囤被烧,军心已发生动摇,这回主将投降,更加慌乱,一下子全都溃散了。曹军乘势出击,袁军大败,主力差不多全部被歼灭,袁绍和袁谭只率领八百名亲兵逃回黄河以北。袁绍因为这次惨败,实力再也恢复不过来,终于积忧成疾,在公元202年五月发病死去。他的几个儿子争权夺位,互相攻杀,结果被曹操各个击破。公元207年,曹操彻底消灭了袁氏的残余力量,结束了袁氏父子的残暴统治,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局面终于形成了。

二十、“刮骨疗毒”

──神医华佗的传说

陈毓秀

《三国演义》有一段华佗给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故事写道:有一次,关羽在战斗中右臂被敌人射中一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肿,不能动弹。名医华佗听说关羽箭伤不癒,表示能为他割开皮肉,刮骨去毒。手术进行中,华佗刮骨的声音悉悉刺耳,周围的人心惊胆战,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依然饮酒弈棋,若无其事。等到华佗刮尽骨上的毒,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无痛楚了。”华佗也说:“我一生行医,没有见过象您那样沉着坚强的人,真是大丈夫!”

《三国演义》刮骨疗毒的故事,既夸张了关羽虎将非同寻常的大丈夫气概,又赞颂了华佗神医的高明医道,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至今还脸炙人口。

当然,华佗为关羽刮骨,只是一个演义故事。在史书《三国志》的《关羽传》里并没有说明为关羽治病的医者是谁,《华佗传》里也没有记载他为关羽治过病。何况,华佗发明了麻醉剂,也不必让病人去经受不麻醉就刮骨的痛楚。但是,华佗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医生,却是实情。在史学家陈寿写的《三国志》和范晔写的《后汉书》里都有他的传记,留下了这位杰出医学家一生的光辉业绩。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民间医生,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瘟疫流行,他立志行医,为病人解除痛苦。为了绘人治好病,他攀山越岭,采集草药,行走四方。他的足迹遍及今天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部分地区。在治病采药的过程中,他的医学知识日益渊博,临床经验不断丰富。他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和针灸科,尤其擅长外科,后世奉他为外科的鼻祖。

华佗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医学遗产,他的诊断技术极为高超。据《三国志·华伦传》记载,有一天,华佗在路上遇到一个躺在车上的病人,这人因喉头阻塞咽不下东西。华佗听见了他的呻吟声,走过去看看神色,便对病人的家属说:“你到路旁的摊上去买三两蒜齑(ji基 大蒜末),加上半碗酸醋,调和了吃下去就可以治癒。”病人按他的指点服了药,立刻吐出一条很长的虫,病人很快好了。当这个人拿着虫子到华佗家去道谢时,见华佗家的墙壁上挂着同样的长虫,竟有十多条。

《后汉书》记载:有一位李将军的妻子病得很重,请华佗诊脉。华佗诊后说:“夫人伤了身子,胎儿已经死在肚里,没有下来。”李将军说:“确是受过伤,但胎儿已经下来了。”华佗说:“从脉搏来看,胎儿并没有下来。”李将军不相信华佗的诊断,过了一百多天,夫人的病势加重,再请华佗诊视。华佗说:“脉搏跳动如前。夫人怀的是双胞胎,可能因为生第一个孩子时失血过多,第二个孩子没能下来。现在胎儿已死,只好用针灸和汤药把他催下来。”华佗给她针灸服药后,便让一个妇女把胎儿从李夫人腹中探取出来,果然是一个死胎。

又有一次,华佗在盐渎(盐渎 今江苏盐城)一家酒店里看见几个人饮酒,其中一个人脸色不正常,便问他有什么病?那人感到很奇怪,回答说没有什么不舒服。华佗说:“从你的脸色来看,你有急病,千万不要再饮酒了。”但这个人毫不在意,结果在回家的路上感到头眩,从车上跌了下来。到家后,当天晚上就死了。

华佗在医治病人的过程里,遇到有些病,吃药、针灸都不管用,必须开刀动手术。可是动手术会引起病人的剧烈疼痛,甚至疼得昏了过去。这该怎么解决呢?华佗总结前人的经验,分析酒能使人麻醉的现象,就到处采摘能使人麻醉的中草药,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制成了一种麻醉药,叫做“麻沸散”。动手术之前,先让病人把麻沸散和酒冲服,等病人失去知觉以后,再开刀,手术就会很顺利。有一次,一个人肚子痛得很厉害,被送到华佗那里。华佗诊断是肠痈(yong拥),就是现在常说的阑尾炎。他对病人家属说:“针灸已经晚了,非开刀不可。”经家属同意,华佗给病人服了“麻沸散”,然后剖开腹部,割去溃烂的阑尾,洗净伤口,再用线缝合,在伤口处敷上药膏。四、五天以后,病人的伤口施合了。一个月左右,病人完全复原。华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全身麻醉动手术的医生。他发明的“麻沸散”,比欧洲开始使用麻醉药早了一千六百多年。因为他妙手回春,治好了许多濒危的病人,人们感激他,赞扬他,尊称他为“神医”。

华佗不仅在医疗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重视预防疾病,提倡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他对弟子吴普说:“人的身体必须经常活动,但不能过度。经常活动能帮助消化,促进血脉流通。譬如门户枢纽,由于经常在动,就不容易被虫蛀。”他发展我国古代医疗体育“导引”的做法,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五禽戏”。吴普按照五禽戏的规定动作,经常锻炼,活到九十多岁,还是耳聪目明,牙齿坚固。

华佗的一生,不慕名,不求利,一心为百姓治病。有一次,沛相陈珪(gui规)推举他为孝廉(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由各郡国所属的官吏和百姓中举荐。)当时被举为孝廉意味着做官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是进入仕途的重要台阶,为任何一个追慕名利的人,求之不得。但安贫乐道的华佗,却没有接受沛相的抬举。又有一次,太尉黄琬聘请他赴京,这又是功名利禄立时可得的机会。可是立志行医的华佗还是谢绝了。

但是,救死扶伤一生的华佗,最后却屈死于封建专制制度之下。事情是这样的:那时候,位居丞相、权重一时的曹操,患了头风眩即三叉神经痛)的慢性病。每次发病,心乱目眩,很多名医都无能为力。闻得华佗医术超群,曹操就差人请华佗诊治。华佗来到许昌,只给曹操扎了一针,针到病除,曹操的头就不痛了。曹操非常高兴,便把华佗留在身边当一名侍医。但是华佗不为名利所动,不久,他就托辞告假回家。到家以后,假托妻子有病,一去便不复返了。曹操大怒,一次又一次下令催促,仍不见华佗回来。盛怒之下,曹操命人把华佗抓回许昌,决定把他处死。临死之前,华佗拿出他一生行医的经验总结,交付给狱吏,说:“这是可以救人活命的。”请求他送出狱去。狱吏怕受株连,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向狱吏借了火,一生心血的结晶,倾刻之间,化为灰烬。医书没有保存下来,华佗也被杀死了。

华佗死了,但是华佗的名声却长期活在人民中间。直到今天,我们常常把良医称为“华佗再世”。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神医”,在他的家乡安徽亳县和他曾经行医的江苏徐州等地,都建有华佗庵、华伦墓、华祖庙。在毫县的华馆庵中,还有他的塑像和传世的华佗验方。

二十一、“慷慨南阳起卧龙”

──诸葛亮治蜀

冯一下

今天的湖北襄阳城西,有一座著名的隆山,山势缓平,连绵盘亘。它的中部忽然隆起,形成一个奇特的高阜,人们因而称为隆中。这里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曾经隐居过的地方。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公元197年(东汉建安二年),年仅十七岁的诸葛亮来到隆中,住在山间的一所草庐中。他经常到田里做点农活,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和钻研经史百家学说。他胸怀大志,虽隐居深山,仍密切注视着全国形势的发展和各派军事力量的变化,考虑着治理天下的大计。他经常和当地一些名士交往,谈古论今,品评人物,交流对时局的看法。诸葛亮才思敏捷,政治眼光锐利,对问题的认识往往超出常人一筹,因此被人们尊称为“卧龙先生”,把他比做隐伏在隆中的人中之龙。诸葛亮在隆中住了十年。二十七岁那年(公元207年),有一位政治家看中了他,亲自来到隆中,请他出山,帮助打天下。此人就是后来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

刘备,琢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黄巾起义以后,他组织人马,逐渐发展成为一支武装力量。但他的力量很薄弱,东投西靠,始终还没有找到一个扎实的落脚地方。后来,他依附荆州(今湖北江陵)刺史刘表,屯驻新野(今河南新野)。刘备思才若渴,急需一个能给自己出谋划策的人。他听说有位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隐居隆中,便于公元207年冬天,冒着严寒,专程拜访。第一次去,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诸葛亮又出门去了;第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按年龄,刘备比诸葛亮大二十岁,但他始终诚恳谦逊,对诸葛亮说:“我才疏学浅,屡遭挫折,今天特来向先生请教定天下大计。”诸葛亮素来听说刘备虚心待贤,又见他三次来访,的确诚挚热情,十分感动,便侃侃而谈,把多年埋在心头的政治抱负向刘备倾吐出来。他纵谈天下形势,陈述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并且提出平定天下的战略策略,建议刘备,先取荆、益二州,形成三方鼎立的局面,然后与孙权结盟,巩固内部,再与北方争衡,收复中原。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的精辟见解,十分赞赏,当即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欣然同意。这以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日益亲密,刘备对他言听计从。曾和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