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龙的传人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略的秦始皇正指挥着“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千军万马、进行着统一全国事业的壮观图景。人们在这些神态逼真的塑像面前,尽可以浮想联翩,想象着当年秦朝名将的功业。

唐朝的诗人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个秦王,就指的是秦始皇。他十三岁就做了国王,二十二岁亲政,这一年是公元前238年。过了八年之后,即从公元前230年开始,这位年轻有为的国王就开始了消灭东方六国的统一战争。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战争能够取得胜利,当然主要靠那些勇猛冲杀的将士。这里有两位名将是值得一提的。一位名叫王翦,这是秦始皇前期著名的老将。他从小到老,一直在泰国军队中任职,东征西讨,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作战经验。王翦的儿子王贲(bēn),也是一位有名的战将。秦始皇消灭东方六国,有五个国家是在他们父子二人统率的秦军进攻之下灭亡的。公元前229年,王翦奉命率领几十万大军进攻东北方的赵国。赵国也派名将李牧进行抵挡。李牧老谋深算,看到秦军来势凶猛,命令部下不要轻易迎战,而是森严壁垒,以追待劳。王翦一时束手无策。这时泰国使用了反间计,利用赵国的内奸制造谣言,诬告李牧谋反。昏庸的赵王不明真相,竟然处死了李牧,改用另外的人做大将。结果王翦大败赵军,一举攻进赵都邯郸,迫使赵正投降。接着王翦又奉命北上攻燕,秦军在他统率下,势如破竹,到公元前226年就把燕国都城攻破了。

王翦得胜回朝以后,秦王和大将们商量,准备攻打楚国。青年将领李信自告奋勇,声言愿率军前往,只需二十万军队。秦王转过来问王翦如何,王翦却郑重地回答:“楚国是个大国,不可小看,非六十万人不行。”秦王认为王翦懦弱,便对他说:“王将军年岁大了,太看重敌人了。李将军年轻有为,勇敢善战,还是让他去吧。”于是派定李信为伐楚的大将,率二十万军队前往。王翦看秦王如此不听取意见,十分气愤,便告老还乡。但好出大言的李信与楚军战斗,却一败涂地,狼狈逃回。秦王这才想到王翦的正确,便向王翦道歉,表示一定尊重他的意见,仍请这位老将出马。主翦依然坚持六十万军队的意见,秦王也都听从了他。到公元前223年,王翦的大军终于大败楚军,攻占了楚国都城,一举灭亡了楚国。与王翦灭楚的同时,王贲也消灭了魏国和齐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王终于统一了全国。在这一年,秦王政宣布自己是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了东方六国之后,又北伐匈奴,南统百越,建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北伐匈奴的战争中,名将蒙恬是最有功劳的。蒙恬出身于世代将门之家,他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弟弟蒙毅都是秦国大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军队北抗匈奴,收复了黄河以南河套一带地区。以后为了巩固边防的统治,秦始皇又命令蒙恬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筑起了延衰万里的长城。司马迁的《史记》说,当时蒙恬“威振匈奴”,也甚受始皇帝的恩宠,“出则参乘,入则御前”,经常跟随在秦始皇左右。

王翦和蒙恬不愧为古代名将,他们不仅善于指挥大军战斗,而且和一般士卒相处得很好,能够体贴和了解他们。《史记·王翦列传》记载,当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攻打楚国时,楚兵坚壁不战。王翦不急于求成,而是倍加关怀和“抚循”士卒,亲自和他们同食,抓紧搞好军营中的伙食和士兵的休息。士兵们十分感动,斗志旺盛,然后一举而克敌制胜。

当年王翦和蒙恬的阵容究竟如何,我们已经很难从史料上去寻迹了。但是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却再现了两千年前秦军的威武雄壮。我们从那几尊头戴鶡(he河)冠、神态庄重的将军俑,也许可以联想起老将王翦和蒙恬的威武仪态;而从那些髭须直立、双眸圆睁的一般武士俑身上,则可以想象当年冲杀战场的几十万秦兵的勇猛。王翦六十万大军的南伐荆楚,蒙恬三十万大军的北御匈奴,一幕一幕的历史,好象都历历展现在眼前。

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形象地显示了我们古老民族的强大力量。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题诗说:“昔仰神威制六合,今看兵马镇陵图”。始皇陵的兵马俑,使世界再一次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杰出的才能和超群的智慧,正如同前来参观的一位新加坡友好人士所说的:“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是当之无愧的。

十、“万里与云平”

──漫话长城

臧 嵘

拥旄为汉将,汗马出长城。

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

这是南朝诗人鲍照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赞咏长城的一首诗。我国的万里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在祖国辽阔的北方。它跨越浩瀚的沙漠,翻腾巍巍的群山,穿过茫茫的草原,奔入苍茫的大海。长城是世界上罕见的建筑奇迹。据报道,宇宙航行员从月球上回顾地球时,长城是最明显的人工建筑之一。

据古书记载,修建一列长长的城墙来抵御敌国的进攻,最早是从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开始的。楚国的长城当时号为“方城”,大约是在公元前656年以前就兴建了。楚长城大致在今河南南部沿伏牛山一线,总长一千里左右。其后则有齐长城,魏长城,赵长城,燕长城,秦长城等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原先各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将原先燕国、赵国和泰国北境的长城,连结起来,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北部防御线。据后人统计,秦始皇时修的长城全长一万余里。从此,万里长城的名称就和秦始皇的名字共同闻名于世了。

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郡治在今辽宁辽阳)。据《史记》记载,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开始修建长城,到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完成,前后共进行了九年时间。这项工程是由大将蒙恬主持的。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对于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骚扰,保障北部十二郡的开发,保护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秦始皇毕竟是一位封建帝王,他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在短短的八九年时间内,迫使全国数百万的劳力脱离正常生产去修建长城,这就极大地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因苦役而惨死于长城脚下的劳动人民,无计其数。民间流传的关于孟姜女的故事,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根据传说,孟姜女是个聪明美丽的姑娘。有一天她在自家的花园玩耍,突然在葡萄架下碰上了一个书生。这个书生名叫范喜良,是因为逃避秦始皇的苦役躲到孟家花园来的。他俩一见钟情,孟姜女的父母也很喜欢这个青年,便选择一个喜庆的日子,给他们办了喜事。不料,范喜良逃役的事被官府发觉了。在洞房花烛之夜,一帮如狼似虎的差役涌进了喜堂,无情地把范喜良捉去了。孟姜女痛哭了一场,日夜思念着丈夫。冬天来临,气候骤然寒冷,天空飘着雪花。孟姜女想着在长城边服苦役的丈夫,还穿着单薄的衣裳,便连夜给他赶制了棉衣,然后千里迢迢,来到长城脚下,看望范喜良。不料范喜良经不起苦役的折磨,早已惨死在工地上。狠心的监工命令人把他的尸首,埋在长城下垫基。孟姜女听到这个消息,悲痛欲绝,就坐在长城边范喜良埋葬处足足哭了三天三夜;终于哭倒长城,露出了丈夫的尸首。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秦王朝滥施民力暴政的痛恨。现在,在长城最东头的山海关附近,还有一座名叫“贞女庙”的孟姜女庙,庙内有她的坟,坟旁有一巨石,题刻着“望夫石”三字。庙内还有南宋文天祥题写的一副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它表明了诗人对秦始皇暴政的贬责和对受害的孟姜女的深切同情。

汉长城比秦长城又有所发展,东起鸭绿江畔,西边一直扩展到今天新疆的罗布泊,全长超过两万里,是长城历史上最长的时期。由于两汉王朝在西部边境屯田和移民,这时长城起着保护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汉长城的遗迹,至今在河西走廊至新疆一线的万里古道上,犹然可见。汉以后,万里长城历经变迁。到明朝,从明太祖起,又一次修建长城,大约从洪武元年(1368年)一直修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历时二百三十多年。明长城是修建规模最大、修筑技术最高的一次。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长城东段的防御作用更大,关乎国都的安危。所以,东段的长城都用整齐的条石和大块的城砖砌成。大的条石长达三米,重两千多斤。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鸭绿江口,总长一万二千七百多里。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万里长城了。

万里长城的历史,如果从秦始皇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长城一直作为我国古老文明的标志而盛传于世,也是我国各民族角逐争战的历史舞台。至今在长城沿线,还留传许多惊心动魄的古代战斗故事。在山西北部的长城南沿,发生过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战。那是汉高祖刘邦刚登上皇位不久,北部匈奴大规模南攻。冒顿(mò dú)单于(chán yú,匈奴国王)引“控弦之士三十余万”,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南攻雁门、楼烦,突破长城缺口,直下太原。刘邦亲自带兵三十二万进行抵抗,不料被匈奴兵包围在平城白登(今山西大同附近)。后来多亏汉王朝向匈奴阏氏(yān shì,王后)进行大量财物贿赂,刘邦才平安南归。

在长城最东面的山海关,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关”,形势十分险要,诗人们曾描写为:“万顷洪涛观不尽,千寻绝壁渡应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军和明王朝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曾在这里激战。吴三桂勾结清兵,联合向农民军进攻,李自成军终因寡不敌众,左右受攻而战败。随后,吴三桂将山海关大门洞开,引清兵入关,明王朝宣告灭亡。

长城的另一个军事要地是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西北二十公里。早在战国时代赵国名将李牧,就在这里与匈奴大战,当地人曾建有“靖边寺”纪念他。至今在该地尚有李牧墓碑一块。汉代的“飞将军”李广,在任雁门太守时,也曾在这里与匈奴多次激战。有一次,他失误为匈奴所俘,匈奴骑兵把他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他假装晕死躺下,等敌军不注意时,突然一跃而起,把一个匈奴兵推下马去,夺马南归。北宋杨门诸将也是在雁门古塞立下战功的。至今,在雁门关北口还立有“杨将军祠”。被誉为“杨无敌”的老令公的杨业,和他夫人余(原姓折)太君的塑像,至今依旧凛然端坐在杨家祠内。

位于北京西北的长城居庸关,在两山夹峙、山形陡峭的峡谷之中,自古号称“绝险”、“天险”。从汉朝以来这儿也是有名的古战场。十三世纪中叶,金王朝和蒙古兵在这里激战。金兵用铁水来封固居庸关的几道关门,在关沟内外一百多里地,布满了鹿角似的铁蒺藜(带刺的军事防御工具)。他们满以为蒙古兵插翅难进了。没有料到,第二天清早,蒙古兵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穿过了一条森林小道自天而降,轻而易举地越过了居庸关。元朝末年,明军攻打大都(今北京),元顺帝仓皇携带后妃、太子出走,又是从居庸关往北逃跑的。

明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在甘肃省西部,也是古代军事要地。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中描写它的险要说“严关百尺界天西”,“东南谁比此关雄”。至今,在嘉峪关西门外百余米的地方,还鹄立着清代刻有“天下雄关”四个大字的石碑。城楼内还有一块写着“长城主宰”四个字的匾额。嘉峪关是现存长城关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它雄峙嘉峪关山上,南对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为一片茫茫的戈壁滩,长长的城墙,蜿蜒向东,万里不绝。

到了近代现代,长城成为我国人民抗击外敌的重要防线。1900年八国联军闯至山海关、居庸关等地,遭到当地人民奋勇抗击。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在长城内外,中华民族的无数优秀儿女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周旋奋战。1933年,当日军悍然侵占察哈尔北部(今河北省北部张家口一带)时,民族英雄、共产党员吉鸿昌和爱国将领冯玉祥、方振武等,自动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在河北北部,沿长城一带,与侵略军激战。在战斗中,任同盟军前敌总指挥的吉鸿昌将军,身先士卒,手提大刀,与敌军拼杀。在顺义、怀柔之间的牛栏山激战中,他冒着敌机的轰炸和机枪的扫射,率领大刀队楔入敌阵,杀得敌军狼狈逃窜。在多沦(今内蒙古河北交界处)激战中,吉鸿昌即兴赋诗,鼓励士气,诗云:“有贼无我,有我无贼。非贼杀我,即我杀贼。半壁河山,业经改色。是好男儿,舍身报国。”这次长城保卫战,最后由于国民党政府的破坏而失败了,吉鸿昌也惨遭蒋介石的杀害。但是这次战斗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如同万里长城一样,坚不可摧。

今天,古老的长城已失去原有的作用,但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她以巍峨的姿态,永远屹立在东方,闻名于世界。

十一、“大楚兴,陈胜王”

──大泽乡起义

潘国基

在安徽省宿县城南,有一个土台子,人们管它叫做“射鹿台”。相传这是秦朝末年陈胜发动农民起义的地方。当时,陈胜站在这个土台上,忽见一只花鹿远远地跑来。他拉弓搭箭,对大伙说:“我如有王位,这箭就能将鹿射死!”话音刚落,只见花鹿中箭负伤,后来竟死于湖中。陈胜射鹿的故事,不见史传记载。但是,后来他建立农民政权,起义群众拥戴他为王,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故事反映了人们以传说的形式,来纪念这位农民起义领袖不朽的业绩。

陈胜吴广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秦王朝的暴政。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不顾恢复社会生产的客观要求,长期无休止地滥用民力,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当时,人民的力役负担非常繁重,除了修驰道、筑长城之忧 秦始皇不满足已有的豪华宫殿,又在渭水南北两岸,大造宫观殿屋。咸阳附近二百里内,离宫别馆到处皆是,仅关中就有三百所,关外不下四百余所。秦始皇生前穷奢极欲,死后还要安排充分的享受。他役使七十余万的刑徒和奴隶,为自己修造骊山陵墓。这些繁重的力役工程,使广大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不仅如此,秦始皇还大量征调人民承担兵役,屯戍边防,运输军需品。秦军北伐匈奴的兵力,就用了三十万人之多;而南征百越,戍守五岭,又用了五十万人。据估计,秦朝的力役和征戍两项,所用人力在二百五十万人以上,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几乎所有壮劳力都必需负担劳役。

繁重的劳役之外,各项修建耗费了巨大的资财,农民负担很重。农民每年交纳的赋税,大约占收成的三分之二以上。为了保证各种赋役征调的执行,秦王朝实行严刑峻法,以名目繁多的各种酷刑,将广大人民置于残暴奴役之下。因此,在秦始皇统治期间,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而他的儿子秦二世的昏庸暴虐,使这种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程度。一场反秦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公元前209年七月,在现在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