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天歌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br>

直至20世纪40年代那一次世界大战的罪恶之火和正义之光的残酷较量,轰响震天的蘑菇云才把中国的有识之士和正义力量惊醒。以武器对抗武器,以战争消灭战争,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道理,终于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词典中开宗明义赫然昭示。飞天之梦,开始正式地艰难启动。

《天歌》饱蘸着浓墨,以激情迸涌、气势磅礴的现实性文学的笔力,再现了50年时空的交叉跨越,现实与历史的相互辉映,人物和事件的可歌可泣;展现了中华民族实现飞天梦想的风风雨雨和惊涛骇浪;真实记录和讴歌了中华神箭飞起从艰辛到成功的全过程。

中国的飞天历程,是极其艰难困苦的,又是极其壮丽和伟大的。谁来记录它,谁来讴歌并弘扬它?天泉们毅然决然地承担了这一光荣而沉重的任务。凭这,我们不得不为这些道义在肩的作家们颔首致敬,不得不向这些抛弃功利和个人好恶的义士们学习!

我们捧读《天歌》,书中那些已逝去的岁月和创业者的悲壮故事又活生生地跃然在我们眼前,使得我们不得不收起点击虚幻网络的指尖,不得不收回我们已经投向世俗的目光,甚至停下我们已经迈向浑浊喧嚣的脚步,凝神虔诚地将自己融入到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中去。去感受那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壮丽前行的伟大壮举的力量和激情,去加入到这个推进中华文明和中华强盛的滚滚向前的队列中,去出份力,去喝声彩。

我们得感谢《天歌》,感谢天泉们!

《天歌》的价值和意义已不仅仅是宣扬和讴歌中华儿女飞天的壮举,而是已经挖掘并深入到人们的思想意志和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德的深层了。

捧读着《天歌》,仿佛真切地听到了腾飞的火箭奏鸣着一曲中华民族扬眉吐气,欣欣向荣,不屈不饶的天籁之歌、壮丽之歌和胜利之歌!感动和激动的泪水已然充盈着眼眶,为我们伟大的民族,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也为《天歌》,为我们的天泉建明同行。

当我翻到《天歌》的尾声,在那“优美动听的月亮之上”,我听到了《天歌》中这样唱到:“啊!当年的壮志宏图化为呼啸射向太空的火箭,摇撼着五千年中国的崛起,燃烧着十三亿中华儿女拼搏的战火,让后羿射日顿时失去了神话迷人的魅力,让嫦娥奔月不再是老奶奶留给儿孙们童年的传说儿歌……”。

于是,我决定再读一遍《天歌》。

以人的角度高昂的天歌

——读《天歌》

文刘火

倘若,报告文学只对事件感兴趣,哪怕这一事件是非常重大的事件。那么,很难说,这样的文体是报告文学,也许就只能是历史,即使这样的历史尚有一点点文学因素。

天泉、何建明的《天歌》无疑写的是重大事件。长达近40万字的《天歌》,是直击中国火箭航天从诞生、发展到壮大全过程的一部大书。这当然是一部为中国火箭航天人歌功颂德的作品,是一部为中国火箭航天技术取得巨大成就所抒写的壮丽历史史诗。不过,这还不是让我最感动的事件。让我最感动的是,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是从人的角度来状写的。也就是说,《天歌》是以人的角度进入到中国火箭航天发展的全过程。1966年,是中国中远程火箭与核弹结合实验的关键一年,就在这年10月下旬,箭弹最后冲刺的时候,建国后一直负责“两弹一星”的聂荣臻元帅的得力助手、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安东因车祸不幸遇难。此时,《天歌》的作者写道:

——聂帅久久凝望着桌上安东与他在五台山上的合影,热泪盈眶,几乎昏阙,幸好秘书来了,才将他扶坐在沙发上。“安东,我的战友,可惜你已看不到我们的核导弹爆炸了,……”

这当然是战友情。但我们从叙述的情态和角度上看,这显然超越了工作关系、超越与重大事件相连关系的一种角度。那就是,人性中特别是中国人性中“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样的伤心和哀恸!正是从这样的角度界入到中国火箭航天发展,才让这部报告文学,在充满着大江东去的豪情的同时,也时时散发出人性温情脉脉的一面。当聂帅听说中近导弹发动机的副总工程师任新民的手冻伤时,聂帅找到一分院党委书记张钧说:“张钧,任新民的手冻伤了,你们怎么搞的,怎么不注意,不能由着他们的性子干,这可不是小事。你回去帮我看看,叫任老师注意身体。”本来,那时搞“两弹一星”就是争时间、抢速度,与美国争、与苏联抢,与所有已有和正在搞“两弹一星”的国家争和抢。正如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叙述和描写中国火箭航天人争分夺秒,以及在争分夺秒中不计个人得失、不要性命的英雄业绩,但书中也有类似温情的大量描写。中国搞“两弹一星”肯定重要,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和政治中的政治,但是就在政治中的政治的头等大事面前,人依然是最为重要的。倘若不是这样,“两弹一星”制造出来了,难道仅仅是国家的荣誉和国家的利益,而没有人的利益和人的荣誉?因此,在这部描写中国当代史最辉煌篇章之一的“一星”技术里,作者没有只顾这一历史所取得的成就,而是深入到这个历史事件的背后,让人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得以展示。

不只是在上级关心下级或同志关心同志这样的视角着手进入到人的角度,《天歌》里还有一些很有风趣的叙述和描写。当“东风二号”首发失败时,所有参加研制、试射的人们都很是沮丧。书中这样写道“趴在地上的人把头埋在沙子里好久不愿把头伸出来……梁思礼跪在大坑边抱着脑袋,泪水从指缝间渗了出来……总装厂的工人们失声痛苦,认为是自己的过失造成的……”但就在此时,作者却荡开笔写道:

——基地司令李福泽大声吼叫:“谢光选,你过来,你得赔我一个厕所。”“凭什么?”谢光选也大声顶撞。“我那掉下来的导弹把我的发射场的厕所炸毁了,你说赔不赔?”“赔,司令员,你赔我一枚导弹,我就不打你的厕所了。”

真是这样,如书中写道,正是这两人的争吵,让先前压抑得密不透风的氛围“一下变得轻松缓和了许多”。虽说这是非常苦涩的幽默,但毕竟也是幽默啊。幽默对于释放压抑、缓解悲情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实,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幽默其实还可以看成是重新振作和重新焕发生机的一种力量。只要是人就有其人的生老病痛以及不同样式的喜怒哀乐,在这部叙写伟业的书中,依然不乏作为人的这些日常琐事的描写。《天歌》的吸引人处当然是它披露了中国火箭发展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但是它同时披露了英雄或平凡火箭人的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正是因为这样,火箭航天人的达观和对所从事事业的坚忍不拔,才有着旁所万不可一及的精神力量。这样,中国的火箭航天人才能克服诸如白纸起家的筚路蓝缕时的艰难困苦,也才能克服诸如断粮少米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也才能克服中国特有的###带给人们的灾难,也才有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向往和情感寄予。《天歌》当然是写重大事的报告文学,但是《天歌》的作者,没有忘记文学本身所赋予的责任。其实,在《天歌》的作者看来,正是因为有了那么一群为中国火箭航天付出全部智慧的人,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动人的故事。因此,《天歌》在记载、描写火箭航天人群像时,当然是一组熠熠生辉的英雄群像,不过他们更具普通人的行为和普通人情感共铸的形象。像书中人物着墨最多之一的钱学森——这位中国现代的火箭之父,同样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当若干次试验中的一次试验失败时,钱学森没有去责怪事故原由,而是首先考虑到事故现场是否会发生人员伤亡。就在导弹一级发动机爆炸将勤务塔上一根30厘米工字钢柱砸弯时,“钱学森摇了摇头说:‘好危险啊,要是人在这里,准砸成肉饼啦。’”钱学森这种发自肺腑,特别是发自自觉的对人的关怀,就是人性的光芒。而让人性的光芒所照耀着的,也就是《天歌》本是歌颂中国火箭航天这一让中国强大起来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伟大业绩时,成了赞美在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中的人的画卷。在这一历史画卷中,无论是普普通通总装厂的工人师傅们,还是智慧过人的科技工作者;无论是这一历史事件中的领导者,还是它的最高决策者,都是这样。因此要特别提到一段描述。书中在写到文革派性最厉害时,周恩来与当时研究院正在攻关的科学家的对话很有意味:

——总理忽然转换了话题说:“你们所闹派性吗?”

“闹。”戚发轫这才从刚才的紧张中轻松了下来。

“那你是哪一派的?”总理又问道。

……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